互联网产品思考1000天自律计划

有关产品设计的日常思考

2020-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麦谷日记
封面

日常工作中的“设计师偏见”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观察者偏见”。为了减少观察者偏见,心理学是通过标准化程序和流程,来减少研究中的误差的。

那么,设计师如何保证不带着个人偏见来进行设计工作?

前段时间,在广州工作时的前老板找到我,他现在团队需要再招一名UI设计师,让我帮忙把关面试。筛选了大量简历和作品集之后,考察设计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时,很多面试的设计师都是这样思考的:“之所以把主色调定义为紫色,是因为觉得电商属性的产品适合用紫色”。

类似这种带着个人主观性思考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作品集中生搬硬套方法论,但是在详细的沟通中并不理解方法论背后的原理。

想要做出好的用户体验,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步的决策都不是凭借个人感觉随便决定的。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下,对产品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发展。之前设计师解决的是可用性的问题,而可用性仅仅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只有实现用户体验的目标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用户需求。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心理学领域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

在日常体验设计中,也可以不断从实践中思考如何完善方法和流程,来减少设计师偏见。

参考借鉴好的理论框架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面

用户体验问题的分析框架,从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自下而上地的设计探索过程,利用用户体验问题的分析框架,在考虑如何满足战略,明确商业目标和用户目标,思考如何既满足用户需求与商业需求的平衡。

用户体验分析框架

这个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通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过程,直至解决越来越来精细的细节问题。

发现在写专业总结的过程中,有很多自认为已经会的知识,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比如通过产品游戏化思维来解决产品体验中的长期黏性的问题,具体到每一步的实践中需要更加系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设计师在接到需求时,不要忙着开始画图,而是在设计之前提出问题,明确业务目标以及用户需求,产品目标与用户目标结合,是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做出每一个决策的判断依据,设计目标是建立在战略层的,脱离了这一原则,设计的方向就像脱缰的野马。

产品游戏化思维

产品游戏化思维适合用在打造产品激励体系的设计上,传统的激励为了积分、勋章、成就等外在的激励,不足以让用户产生长期的用户黏性,产品游戏化采用了内在驱动力的研究成果,将内在动机作为设计的起点,挖掘出用户需求背后的潜在动机,让用户在产品中不断成长、自我学习、相互连接。


产品游戏化设计框架

产品游戏思维是从一个问题领域开始(也就是待满足需求),在一个解决方案领域结束(你的产品如何满足这种需求)。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能从中得到什么?
我们如何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

产品经理眼中的用户体验

最近在看《俞军产品设计方法论》中,俞军对用体验价值的看法,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开始发挥作用。

这也说明,设计师在产品团队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相应的设计师的整体能力也在不断的迭代与升级。

除了基本的设计思维,设计师还需要准确理解用户思维以及商业思维的关系。

最后

这两年越来越认识到我过去对于深度思考的欠缺性。大部分人都是把时间专注在技法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在思维方式上的投入。目前有很多设计师都不太注重,主动思考的习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喜欢现成的干货,为什么不喜欢思考“干货”之所有能成为干货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要渔不要鱼。深度思考的习惯将成为个人最大的财富。

1000自律计划的第49天,坚持写作完成了31篇,离目标还有969篇。继续加油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