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BA相关两周读完一本书读书

笔式用户体验

2016-12-15  本文已影响228人  颜小婧

01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使用电子笔记来做读书笔记,而更多的会使用手写的笔记。
虽然可能看一本书只用2个小时,但是做笔记会花费4个小时,甚至更多。
再加上自从开始在公众号和博客上发书评,越发的显得我的手写方式很不高效。

However,我不以为然。

坚持用手写的方式是因为,我边写边思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摘抄的工作,而是将你读的内容,经由你的大脑,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是用电子笔记本做不到的。
我在写书评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去翻看书籍,而是根据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去写,除非需要用到书中的某些图片进行说明时,才会去翻书。

02

曾经很心水一款笔记本,是印象笔记的智能笔记本。

笔式用户体验

你用手写的方式在本子上写字,然后印象笔记会实时的读取你写的内容。
除了可以变换笔的颜色外,还可以通过检索,查找你手写的内容。
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彻底惊了。
后来研究了一下,发现其原理是点阵。
通过点阵去识别书写内容,然后同步到电子笔记本中。
有人说,拍照也有同样的功能啊。
我表示,如果你是用来画画的,确实没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但是对于我这种手写读书笔记的人来说,用处却是大大的了。
最让我动心的是检索的功能。
一般来说,劝我转投电子笔记怀抱的朋友会说,你手写的笔记本检索起来太麻烦。
的确,这是电子笔记的一大优势。
而这款笔记本可以很容易的让我手写的内容电子化,但不是普通的拍照,而是支持检索。

但是,那价格也让我望而却步。
我对于高于20块钱的纸质笔记本就有点望而却步了,更何况其一两百的价格。
而且我基本上一年要用4~5本200页左右的本子,这价格就更令我肉疼了。

03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出一款本子,在手写的时候可以综合电子笔记本的优点:容易修改、快速检索。
另外,在写完后可以重复使用。
在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
而且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不仅仅是指做笔记这方面。
细细想来,键盘鼠标虽然带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但是其实是一种反人类文明的发明。
我们自出生一来就习惯用手直接接触事物来认识世界,用手来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
而因为条件的限制,使得我们不得不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方式来操作电脑。
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给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用户做培训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什么是双击什么是单击。

近些年,不论是XBOX,还是一些语音识别的技术应用,都得以说明大家开始渐渐回归以人为本的交互方式了。
最近看了一本书《笔式用户界面》,上面很清晰的说明了回归到用笔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的应用和一些方法。


笔式用户体验

我觉得这个会是一个趋势,未来可能我们会渐渐抛弃键盘和鼠标,转而使用符合人性的笔式、甚至是徒手的方式去进行人机交互。

就好像我们做软件需要考虑到用户体验。
同样的习惯用鼠标的人和习惯用键盘的人,对同一款软件的操作是不同的。
比如我,很少去点word上面的剪切、粘贴、保存等按钮,我喜欢Ctrl+X,Ctrl+V,Ctrl+S。
以至于我的Word上方的菜单栏长期是隐藏的。
我也很少使用双击“我的电脑”的方式去打开电脑里的文件夹,而是直接使用Win+E。

04

如果我们使用“笔”来作为人机交互的媒介,其用户体验设计肯定与键盘鼠标是不同的。
比如,同样的删除一段文字。
用键盘:按住Ctrl,然后按“<”或者“>”,最后点击del。
用鼠标:按住左键,然后滑动选择区域,最后右键选择“删除”。
用笔:圈住需要删除的内容,右上角打猪尾巴;或者画一条删除线。

再比如“加粗”。
用键盘:按住Ctrl,然后用“<”或者“>”选择需要加粗的文字,最后Ctrl+B。
用鼠标:按住左键,然后滑动选择区域,最后点击“加粗”按钮。
用笔:在需要加粗的文字下面加点;或者在文字下面画波浪线。

再深层的讲讲,用笔写还存在运笔力度。
如果用力写表示加粗,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用户体验呢?


写在最后:

目前看来,这些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只是推广上可能还需要循序渐进,毕竟现在大部分的交互方式还是键盘和鼠标。
我觉得我们作为需求人员,需要去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可能用不上,但是会给我们在很多方面带来一些引导和启发。
最后附上《笔式用户界面》的目录供大家参考,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总序

第1章 用户界面发展历史
1.1 人机交互
1.1.1 人机交互的定义
1.1.2 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
1.1.3 人机交互造就了PC机辉煌时代
1.1.4 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
1.2 界面隐喻和界面范式
1.2.1 界面隐喻
1.2.2 界面范式
1.3 用户界面
1.3.1 用户界面与人机交互系统
1.3.2 用户界面的发展
1.3.3 自然用户界面
1.3.4 笔式用户界面
1.4 本书的动机和主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笔式用户界面概述
2.1 背景
2.2 笔式界面隐喻
2.3 笔式界面范式
2.4 笔式交互设备
2.4.1 笔交互设备硬件基础
2.4.2 手持计算设备和电子白板
2.4.3 平板电脑
2.4.4 智能笔Anoto
2.5 笔式交互的功能
2.6 笔式界面应用
2.6.1 创造性工作
2.6.2 信息交流和共享
2.6.3 思想捕捉
2.6.4 基于GUI的笔交互增强
2.7 笔式用户界面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笔式用户界面模型
3.1 eGOMS模型
3.1.1 人机交互和认知加工过程
3.1.2 人机交互的eGOMS模型
3.1.3 基于eGOMS模型的PIBG交互范式评估
3.2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扩展资源模型
3.2.1 人机交互中的分布式认知的研究
3.2.2 资源模型
3.2.3 扩展资源模型结构
3.2.4 扩展资源模型交互策略
3.2.5 设计方法与设计准则
3.2.6 设计实例
3.3 基于混合自动机的交互模型
3.3.1 笔交互的抽象特性分析
3.3.2 笔式用户界面和混合系统
3.3.3 交互的时序模型
3.3.4 描述语言LEAFF
3.3.5 描述实例:笔式用户界面中的手势交互
3.3.6 讨论
3.4 笔交互原语模型
3.5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信息模型
3.5.1 研究背景
3.5.2 用户信息处理模型
3.5.3 OICM模型结构
3.5.4 模型表示
3.5.5 模型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数字笔迹与笔迹计算
4.1 数字笔迹
4.1.1 数字笔迹定义和存储格式
4.1.2 数字笔迹的意义
4.1.3 数字笔迹技术研究和应用
4.2 笔迹计算
4.2.1 笔迹计算技术
4.2.2 笔迹计算技术的分类
4.2.3 笔迹计算技术之间的关系
4.3 笔迹绘制
4.3.1 笔迹绘制综述
4.3.2 基于同步B样条的笔锋效果模拟
4.3.3 公切线增强模型
4.3.4 关键点查找算法
4.3.5 同步B样条拟合算法
4.3.6 实现和实验评估
4.4 笔迹压缩
4.4.1 笔迹压缩综述
4.4.2 基于整数小波变换的笔迹层次式压缩
4.5 笔迹的结构分析与识别
4.5.1 笔迹的结构
4.5.2 笔迹的结构分析与识别综述
4.5.3 笔迹的图元识别
4.5.4 文本行结构提取
4.5.5 图文分离
4.5.6 流程图结构分析
4.5.7 列表结构分析
4.5.8 表格结构分析
4.5.9 数学表达式结构分析
4.5.10 化学方程式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笔式交互技术
5.1 笔手势交互
5.1.1 手势概述
5.1.2 意义性笔手势分类
5.1.3 笔手势识别
5.1.4 笔手势设计原则
5.2 TiltCursor和TiltMenu
5.2.1 TiltCursor
5.2.2 TiltMenu
5.3 多通道错误纠正
5.3.1 错误纠正综述
5.3.2 连续手写文字识别的跨通道纠错
5.4 笔式用户界面中Icon/Button设计
5.4.1 Icon设计概述
5.4.2 Icon总体设计原则
5.4.3 Icon具体设计指南
5.4.4 Button设计概述
5.4.5 Button设计原则
5.5 基于笔的三维交互
5.5.1 概述
5.5.2 交互设备的组合
5.5.3 交互技术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产品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