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年度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齐帆齐微课

孔子“因材施教,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2022-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邵真

齐帆齐微课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孔圣人,是与他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关系。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教、音乐、射箭、驾马车、书法、数学)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子十哲。

孔子之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主要是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且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祝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

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

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

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

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

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

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

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

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

孟武伯也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祝,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括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

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祝,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

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方面,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倾听,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22年度写作营第163篇1616字,累计255651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