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课文推荐📖

2018-09-08  本文已影响92人  蔓秋

        第九课《枣核》。第一眼看到这篇课文题目时,我很奇怪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取名《枣核》?难道这篇课文是讲枣或者枣核的吗?

枣树

为什么取名《枣核》?

      读完了整篇课文我才明白,原来这是讲思乡的课文呀。

      作者用生枣核作为开头,让读者带着一种疑惑、猜测便更有兴趣去读下去。

取名《枣核》好在哪里?

      本文的核心就是枣核,以枣核作为开头和结尾,又取名《枣核》更能点题。

为什么第三节中“我”从包里掏出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珍贵?

       因为我的朋友她改了国籍,但是却很思念故乡的土地,于是就让“我”带来了生枣核想要种在后花园里让自己可以怀念过去的生活。


  作者介绍: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蒙古族,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民盟第五届中央常委。

        1931年到1935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

萧乾

本文主旨: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了广大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为什么推荐这篇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写出了海外华人的深切怀念更赞颂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情感。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