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创业上班这点事儿

7年之后,我为什么决定从央视裸辞?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233人  夏夏手记
央视的夜

文/夏夏

进入央视7年之后,我离开了。

递交辞职申请那天,心里挺难过的。原本以为这份缘分会很久远,但也没有度过7年之痒。

没有在朋友圈广而告之,我自己悄悄地退了工作微信群。趁着还在办理离职手续,工作证还在有效期内,我特意又去了趟大裤衩,一个人安静地转了转,给自己拍了几张自拍照。以后再来,就不是这里的主人了。

离开了,但这里伴随我走过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这里给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份工资,教会我如何去做一条新闻,跟别人如何配合工作......毕业后的哭哭笑笑,打打闹闹都在这里,离开时,过去的苦和泪,想起来也都带着甜的味道。

起 点

我是学新闻出身的,大学时,老师们告诉我:如果把国家比作一艘航船,记者就像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要随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暗礁和险滩,提醒大船随时准备调整方向。大学4年,学的东西都忘记了,但这句话深深地留在了脑子里。

2009年,毕业后我进入了央视。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我几乎参与了神州大地上,所有大的突发事件报道。灾难发生时,当所有人都在往外走的时候,我们扛着摄像机,争分夺秒往灾难现场冲。山上滚着石头,不时还有余震,狂风暴雨还在继续,泥石流随时会来,但冲进现场,想到的永远都是第一时间传出消息,忙起来,危险就都忘了。

那时,我25岁。

我一直都在出差,最忙的时候,我把北京租的房都退了,偶尔回到北京,我就借住在大学同学那里。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虽然很苦,但是特别满足,“站在船头”的感觉,真好。有使不完的劲,看着所有东西都新奇,每天都在成长。

记得有个老同志跟我讲,小子,这两年,跟你那些呆在办公室的同学们相比,你老了不少啊。当然不光沧桑了,心也长大了。

变 化

因为过于奔波,曾经有一段时间,老妈老爹很担心我,怕我年纪轻轻,累坏了身体。因为无论他们何时电话,我都在忙,都在出差。以至于后来,他们只能在晚上11点左右才会给我打电话,这个默契这两年也还都在持续。

所以,我的父母听说我要离职这个决定,是平静的。对他们来说,这个大平台虽然给了儿子很大的光环,但那点荣耀跟他们对我的关心相比,并不算什么,儿子的身体才是最紧要的。还曾有邻居亲戚以为,中央电视台就是中央的,好烟好酒上门拜访父母大人,请我帮着解决各种问题,想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两年后,我转岗了,开始担任专题片的编导。跟在一线跑突发事件相比,专题片编导相对轻松不少。时效性要求没那么高,后期制作时间更加充裕,我从跟时间赛跑模式,进入了打磨手艺的阶段,难度升级。

我所在部门,是一个叫做新闻评论部的部门,这个地方被称为中国电视改革的延安。中国电视屏幕上知名的专题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东方之子》等,都是这个部门的栏目。大家熟知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柴静、董倩等都是这个部门的。当然在中国电视圈中大名鼎鼎的陈虻,李伦等人,也都成长于这个部门,并带领过这个部门走向辉煌。

曾经一直在外奔跑的我,开始慢下来审视电视创作这门手艺的时候,觉得魅力无穷。曾经,在突发新闻报道之中,我们呈现更多的是信息,是非黑即白的事实,是需要快速传递出的信息。然而,当信息传递的迫切性下来之后,当展现的空间不再是两三分钟,而是长片之后,事情并非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一个事情,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存在很大的灰度,而这个灰度,就是专题片的魅力所在,也是体现编导功底的地方。

这个阶段的修行,让我看到了一些大事件中的个人,那些因为灰度而做出的选择,在矛盾中的纠结,在痛苦中作出的艰难抉择,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充满人性光辉的一张张面孔。

不可避免的,我喜欢上了纪录片。

抉 择

2013年,我第一次独立执导纪录片。

在一共八集的大型纪录片《狮城启示录》中,我担任了反腐这一集的导演。其余七集,此前已经被老导演们挑完了,反腐这个题材,颇为敏感,一直联系不畅,老导演们都溜了,总导演派给我这一集,颇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

不过,一次偶遇,让我拍到了新加坡第一任商业事务调查局的局长。他因为贪污5000新币,被迫辞去公职,养老金被没收,在新加坡成了过街老鼠,他不得已背井离乡,躲到了印度尼西亚一个偏远的小山庄生活,因为那里没人认识他。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每一天都是惊喜,每个人物感觉都是上天赐来的礼物。因为这些惊喜,最不被大家看好的这一集,不光成了,而且成了这个纪录片中最为精彩的一集。

入门之后,我又陆续参与了一些纪录长片和短片的执导。

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个体在崛起。过去,我们重视的是群体,看不到个人。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个个的独立的“人”,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我而言,我有一种强力的冲动,去讲述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背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所以,我作出了尝试。

2015年,我执导了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的个人纪录片。

2016年,我执导了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个人纪录片。

当然,如果仅仅是塑造一个人的成功,为这些成功的个体去寻找成功的注脚,这件事情本身就失去了更大的意义。而如果将这些人看成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有光环,当然也有失意,有对手有伙伴,有亲人有朋友,工作时是霸道总裁,回到家是爱妻狂魔,是温暖柔软的父亲,这个思考和拍摄维度,就丰富有趣的多。

除了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还有很多很多鲜活的生命,他们同样精彩。

用光影去书写一个个有味道的“人”,这就是我的下一个梦想。

离 开

怎么去写这个“人”字呢?

答案是:要有时间。我目前担任的工作,跟这个梦想并不相关。

我不喜欢温水族青蛙一般,消磨掉自己珍贵的炽热的热情。

所以,第一步,当然就是离开。

有朋友问我:下一家年薪多少?

我答:并无下家。

众人不信。

其实,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应该放弃什么,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就像曾经,我连做梦都想着站在船头的时候,再苦的工作也都是笑着干完的。

那么多有趣的生命,等着我去讲述。

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但回望时,依然感到温暖。

七年里,你给的,浸在骨子里,一直都会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