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刻冥想中了解自己的心灵空间
我们对自我的情绪其实一直都是有喜好的、有要求的——希望快乐能永驻,烦恼、焦虑远离,最好永远别登门。高兴的时候,我们是如此喜欢与赞赏自己;痛苦、忧伤的时候,我们又是如此烦恼自己。我们从来没有无条件地理解过自己,又如何去奢望别人能理解呢?所以,我们看自己不好时,也会看别人不顺眼,冲突和焦虑便来了。要想内心恢复平静,就要学着运用冥想法去解读自己。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练习:
找一个安静地方坐下,闭上眼睛,仅仅作为一个观察者,不带有任何评判,纯然地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让思维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流过,而我们一直像个局外人一样,只在那里看着它,感受它就行,没有好坏对错的评价,在里面待着,仔细看看痛苦具体是什么样的,痛苦时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哪儿最不舒服,就首先观察和感受身体的哪个部位,仔细体会这个不舒服(或疼痛)的感觉;沉静下去,细细地体会自己全身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的感觉。
坚持做下去,我们的灵魂就会相信,不管现在是怎样的状态,我们对自己的爱始终在那里,不多不少,不增不减。

找个幽静的地方坐下,努力跳出自己所处的角色,我们是无任何身份的观察者,然后再试着去与人进行接触,就会发现不管是社会地位比自己高或者低的人,某种技能比自己好或者差的人,你和他都是平等的。当我们以旁观者的眼光去评判某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对方身上有诸多自己以前从未察觉的好品质,这时我们的心情便能释然了。
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对身边的亲戚朋友做这个练习。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改善,也会不再因为与他人发生冲突而郁郁寡欢。
我们内在的所有力量,包括情绪、意识等,都源于内在的心灵。乔布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的区别,关键的并非是素质不同、观念不同和地位不同,根本的一点在于心灵的力量不同。心灵的力量也是自我情绪的“推手”,它可以将人送上喜悦的“高峰”,也可以将人送入沮丧、焦虑的“低谷”。因此,我们要平衡和控制自我情绪,就要先了解自我的心灵空间。

了解自己的心灵空间,就需要明确自己的心中究竟装着什么人和事,有着怎样的社会关系,那些社会关系带给你的困扰是什么,同时,生活中哪些人和事是令你喜悦的,令你担忧和不安的。心理学家指出,人只有对自己的心灵有清醒的认识、足够的自信、坚定的信念,并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我们的潜能才会被唤醒,冥想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了解自我的心灵空间,才能采用有效的冥想法,将忧虑、憎恶、不安、罪恶等负面情绪清除出去,使心灵重归空白,从而让身心达到平和的状态。事实上,刻意地清除负面情绪,让心灵重归空白的确能有效地为人们带来心安的感受。当人们将压抑在心头的烦恼吐露一空,或抛至脑后时,往往能体验到解脱的快感。能够把心中的烦闷向知心朋友倾吐的人,通常都是能够把握快乐的人。
当然,要祛除负面情绪,使心灵保持平和,就要坚持每日片刻的冥想。其大体原则为:在你每天24小时中,至少抽出15分钟作为个人沉默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不妨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在那里或坐或卧,安静地享受个人的冥想,既不与人交谈,也不读写任何东西,尽量摒除思考,把心灵置于虚空的状态中。有时难免会产生思绪纷扰的状况,但只要我们努力尝试,终能使自己的心灵如同静止的水面一般波纹不起。此时,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倾听”。在冥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和谐的、美丽的。
冥想过后,别以为我们就会这般懒散下去。无所事事的时刻一旦结束,我们便会全身振奋起来,觉得自己可面对任何挑战。前一刻的冥想,只不过是为了让身体自然地调节它的节奏,生机一旦恢复,我们的精神就会随即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