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声告白》想到的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含泪读完了它。
莉迪亚死了。
我们在未成年的时候,自我不够强大,没有足够与这个世界抗衡的力量,所以有时不得不按照别人的意愿和安排去完成一些原本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只是在完成别人的目标,以至于最后,对于生活,我们很迷茫。
青春期叛逆其实就是在我们重塑自我时发生的一切与这个世界对抗产生的摩擦,从这个角度思考,很多父母应该理解,为什么孩子总与自己作对,他们所做的一切碰撞和抗争,是为了获得自主权,控制权。在青春期,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有啥比获得自由更重要的事情呢?
无论是玛丽琳一直希望获得的与众不同还是詹姆斯期望的合群,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每个个体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所需要的社交需求就不同。
莉迪亚是个悲剧,她的内驱力是希望这个家庭完整,母亲不离开,父母不焦虑,不迷茫,所以她接受了父母的意志。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她活着只是为了实现父母未尽的心愿,她没有正确的认清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认同失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要经历八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在青春期时,人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若无法获得自我同一性,即会用强大的力量与环境抗争。
当莉迪亚明白自己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而家里唯一一位可以给予她理解和支持的哥哥内斯,马上要挣脱这个家庭,去他的哈佛报到时,她特别的恐惧。当杰克反问她,她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她惊恐的发现,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在为别人而活,她早已忘记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了。当她面对父母期待时,她身体本能的反应是顺从,她缺少违抗父母的勇气和力量……最后,她走向了生命的尽头,用自杀的方式告诉家人,她其实不想这么活,不喜欢自然科学,不希望合群……
当玛丽琳知道原来莉迪亚从始至终都不喜欢自然科学,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她时,她是多么心痛,可惜莉迪亚已经走了……
萨提亚的家庭疗法提出原生家庭概念,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太大了,在我们三观还未建立的时候,家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家庭中任何一个大的变动都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而这些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有非常大的作用。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体会更加深刻。
回想我的成长历程,我发现,在我很小的时候,我非常想摆脱我母亲的掌控,因为,我母亲太喜欢把她的意志强加到我的身上了,而我,特别的不愿意接受。我反抗的力量来自于哪里?现在回想起来,这份力量来自于教育。我从小的教育教会我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而阅读和知识提高了我的精神世界。在那些默默无闻,命运无法自我掌控的时光里,正是这些,让我心理健康的活了下来。当时,亲人和朋友也给予我足够的支持。一个孤独,没有朋友的孩子,心灵会脆弱很多,若是又无法得到亲人的支持,那他世界坍塌的可能性实在是太高了。例如莉迪亚,在她唯一可以获得心理支持的哥哥要离开她去哈佛读书时,她崩溃了。社交支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社交支持是影响焦虑的强因子。
想起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有所感悟,能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