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乐园:现实与梦幻的一墙之隔
去年这个时候,我正在看着春假去佛罗里达的机票,因为迪士尼只剩下奥兰多的最后一站没有去了。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留守在自己的公寓房间里的自己,因为奥兰多迪士尼世界立项的时候的名字叫“Florida Project“,打开了一部,和立项的名字同名的,叫《佛罗里达乐园》的电影。
高饱和度的粉紫色汽车旅馆,浅蓝色的天空,盛夏热烈的阳光。
还有一群苦苦挣扎的人们,和一群讨厌的孩子们。
说是一部电影,其实《佛罗里达乐园》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线性叙事并不明显,剪辑上也没有什么新意,没有蒙太奇,没有定格,没有视角转换。
整部电影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冷静,默默记录着一个住在廉租汽车旅馆的,名叫穆尼的小女孩的一个暑假。
穆尼的母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生下了穆尼,没有什么正经工作,住在廉租旅店还要为了交不上房租而发愁,为了交上房租的最后手段就是去倒卖一些盗版香水。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穆尼,在电影的最开始就和两个朋友跑去了二楼,向着楼下停车场上新来住户的车吐口水。
新住户带着孙女找上门来,穆尼的母亲海莉开了门,明目张胆地在禁烟房间里抽着烟,问了一句,“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女儿吐口水了?”
但是其实孩子并不会掩盖情绪,所以最后还是乖乖地拎着水桶去把车清洗了干净。
而穆尼也交到了一个新朋友,新住户的孙女,叫詹西。
日子一天天过去,穆尼也在向詹西展示着各种各样他们平时的乐趣。
比如,跑去楼上的阳台上,偷看在下面游泳池赤裸着上身晒太阳的老年女人,并且评论着胸部的大小和作用;
比如,只要问每个路过的大人们要几毛钱,马上就可以凑够一个甜筒的钱,三个小伙伴就可以轮流舔着吃完;
再比如,偷偷去把汽车旅馆的电闸关了,看到大人们惊慌的表情暗自开心;
.......
恶劣,又真实。
为什么大多数时候,素质低下的,犯罪的,都是低收入人群呢?
仅仅是上周,就有三个朋友被街上的流浪汉抢劫了钱包和手机。
我永远也不会同情这些犯下罪行的人们,就像我根本不会同情这部电影里的孩子一样,即使他们只是一群六七岁的,学着自己父母说话行为的孩子。
就像萨特的理论一样,你的选择才是能够定义你的东西,你的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都与真正的你没有关系。
只是,在一个像美国一样,社会阶级几乎封闭的环境下,穷人们都像无头苍蝇一样试图寻找一个出路。
有些人学着像富人一样说话,比如威尔史密斯的电影《六度分离》,他在里面饰演了一个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去诈骗的年轻人;有些人会试图购买假的名牌来让自己走出去更有底气一些;有些人则是接受了现实,想着今天能不能赚到钱喂饱自己。
可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出路。
你的出生,几乎决定了你的未来,就算你拼尽全力考上了哈佛,你的家庭也没有办法支付高昂的学费。
万中无一的逆袭故事,没指望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残酷吗?残酷。
电影里,因为实在无力支付房租,山寨香水也被管理人员收走了,海莉带着穆尼在他们简陋的汽车旅馆房间里拍了几张比基尼照片,然后发到了卖淫网站上。
在嫖客来的时候,海莉让穆尼进卫生间洗澡,把音乐放的很大声,而穆尼也许隐隐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知道,在浴缸里安安静静玩着玩具。
拿到钱,海莉带着穆尼交了房租,去超市买了很多以前根本不敢买的东西。
可是卖淫终究违法,很快儿童管理局的警察就找上了门来,海莉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只能眼睁睁看着警察带走自己的女儿。
穆尼终于意识到自己要离开母亲,她哭着跑去找詹西,这是她在这部电影里情感最充沛并且爆发的时候,她拽着衣角,想说自己要被迫离开母亲了,尝试了很多次却都说不出来。
最后詹西拉着穆尼,开始奔跑,穿过他们住的廉价旅馆,穿过商店,穿过草坪,穿过主题酒店,跑进了迪士尼世界。
直到最后,影片才让我们真实地知道,他们挣扎生存的廉价旅馆的小世界,离梦幻的迪士尼世界有多么近。
摄影机持续着仰视拍摄,跟着两个孩子,慢慢跑向公主的城堡。
夕阳下,城堡是梦幻的粉紫色,就像夕阳下的廉租汽车旅馆的外墙的颜色。
回到最开始,廉租汽车旅馆的名字,叫魔法城堡。
城堡里的人们,挣扎着试图爬出这个围栏,却永远都不会有魔法来拯救他们。
End.
文/陳胖子Je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