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品千年之文,感古道热肠

2023-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万川月

文/万川月

      品千年之文,感古道热肠

  ——读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读书的愉悦,常在于品读他人之文,心有戚戚之感。事虽他人所历,情虽出于别人之怀,读之仍跃然纸上,如对面谈。今日读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契顺》,颇感慨于契顺高古之风,亦感叹于东坡诚挚之意。

      东坡贬谪惠州,家人分离,相距遥遥,不得其信,牵肠挂肚,忧心忡忡。此时若东坡官运亨通,自会有不少人主动帮忙,然他现在是一贬再贬,仕途蹭蹬,往日的朋友许多已经悄然隐迹。僧人契顺却不为世俗利害所牵,以语谓东坡之子苏迈:“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言语中既有出家人的通透,又充满世俗中的古道热肠。

      宜兴距惠州,有万里之遥,交通不便,往来何其难也。然僧人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惠。得书径还。”读至此,感佩之情油然而生。其为朋友做事,托钵化缘,跋涉万里,历千难克万阻,而无所求,真乃上上人也!人生能有如此朋友,何其幸也!

      东坡本是厚道之人,怎能白承如此“万里之勤”的厚情,“问其所求……苦问不已”,才得对方愿“得数字”的回答,便“欣然许之”,并希望“契顺托此文以不朽”。文字之间,东坡感激之情亦真挚可感。

      往事皆化云烟,风流亦被雨打风吹去。千年之后,凡读此文者能知东坡时代曾有如此一位侠义之僧,并为之高古之风而生出钦敬之意,契顺也算是不朽了。不要苛责契顺当时有因颜鲁公书而传蔡明远名的意图,即便其有靠名人诗文字画而传己名的意图,世间多流传一些此类豪侠之名事,不也可以起到足以劝世的结果吗!

      高古如契顺!诚挚如东坡!感佩感佩!

                  2023.7.2夜读

附全文: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