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洗脑》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全球知名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所写,我断断续续花了4个多小时看了一遍,主要讲述了如何利用消费者心理及弱点进行品牌营销。书里描述包含了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婴幼儿时期受到的影响会一直延续到成长
成年人的品位和喜好,无论是关于食物、饮料、衣服、鞋子、化妆品、洗发水,还是其他什么,在儿童早期就形成。通过在早期‘播种’他们的产品和形象,营销者达到的目的不仅是发展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而且能培养人们对品牌的情感。孩子在3岁时就能感受到使用某些品牌带来的社会压力,也已经相信穿戴、拥有或消费某些品牌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风格。广告可以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塑造他们持久的偏好,我们开始使用某个产品时的年龄越小,我们就越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使用,但这并不是品牌营销和广告的投放对象越发低龄化的唯一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儿童本身就是一个营销工具,这多亏了他们的“儿童消费力”——他们影响父母购买决定的能力。
2、兜售恐慌和偏执
恐惧是一种有趣的、复杂的、总体上来说不怎么令人愉快的情绪。恐惧会提升我们的肾上腺素,创造原始的、本能的“攻击或逃避”的反应,从而再释放出制造荷尔蒙和神经传导素的肾上腺素。恐惧有一种特定的传染性特征,所以他人的恐惧也可以引起我们自身的恐惧。恐惧一旦和高度的问责、悔意、负罪感甚至挑战混在一起,就会从情感转换成行动。无论是对细菌、疾病,还是对未来的自己的恐惧,营销者们都非常擅长从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恐惧、激活恐惧、放大恐惧,并利用恐惧在我们最深的潜意识层面给我们重重一击。例如现在针对中年女性推出的一些护肤美容类产品,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只能是一个延缓衰老、消除心理恐惧的作用。
3、很多事情会上瘾,可以加以利用进行营销
当我们使用手机时,我们的大脑会制造一种强大的正面联想记忆,实际上是让我们渴望再次进行这个行为。这与我们对毒品和烟或者食物上瘾一样,产生这种行为的化学物质是使我们感觉良好的多巴胺。真正的成瘾可以定义为一种“对某种行为或某个物质的持续的、无法控制的依赖”——无论是酒精、某一种食物、巧克力、处方药、香烟、赌博、购物还是性。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成瘾是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对它们单独的影响还没有精确的认识。如今,大多数专家也认为,不管成瘾的原因或构成因素是什么,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成瘾都是一种脑部的疾病。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商场购物?一个重要因素是购物者会在和店员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增加自信心。文中还提到了唇膏效应:很多唇膏中加入了“香料、防腐剂、羊毛脂和色素,从而会导致过敏和刺激”,有些唇膏里还有苯酚(也就是石碳酸),它会干扰我们的皮肤细胞自动产生水分的能力,从而让我们的嘴唇更干燥。所以,如果一直重复使用唇膏会怎么样?我们的嘴唇会花更长的时间去自动补充水分,也就是说嘴唇会更快变干,我们需要使用更多次唇膏来保持水润的效果。换句话说,你用唇膏的次数越多,你对它的需求就越大。
4、性的作用
韩国的“欧巴”文化和国内的偶像崇拜,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偶像的追逐这么疯狂?为什么“TF boys”有这么多的“妈妈粉”?这些母性的“狂恋”和性有关,这是女性重温少女时代性征的一种方式,但同时,和性相比之下,这些情绪与怀旧的关系更大,是她们再次体验年轻时对“小虎队”、刘德华这些偶像的狂热和兴奋的方式。能感受到女性最想证明的,也许是对她们的女儿或对自己来说,在母亲的身份之外,她们仍然是曾经的那些女孩。无论是挖掘我们内心最深处最黑暗的性幻想,还是激发出我们青春时代那激情澎湃的怀旧情绪,或是承诺让我们更富有性吸引力,如今的营销者和广告商掌握了各种利用我们最基本的和原始人类欲望的方式,并且从中大赚一笔。
5、同侪压力
我们本能地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人类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且其他人的需求表现得越明显,我们就越想要他们拥有的东西。制造一种稀缺的感觉会刺激人们的团体性思维,以及人们对于错失的恐惧。觊觎他人拥有的东西,是人类的本性。这些营销者们以利用消费者对落伍的恐惧为生,但他们(或者说我们)潜意识中和普通人一样,对于同侪压力难以抵抗。
6、怀旧营销
沉浸在回忆中能够提升情绪、提高自尊心,还能加强人际关系,而非浪费时间或是一种不健康的沉溺。简而言之,怀旧之情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来源。在回忆过往时,大脑的信号让我们获得的体验要比当时感受到的更加美好也更加愉悦,这种现象被称作“玫瑰色回忆”,或“玫瑰色回顾”。聪明的公司知道,我们变得越老,我们对过去的缅怀就会变得越强烈。公司创造怀旧元素的经典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重新使用过去的广告、标语或宣传活动。
7、名人营销
消费者会对拥有仪式的品牌产生更多情感依赖(因此也更为忠诚),这些仪式为品牌和产品创造出了一种神秘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品牌战略。使用由某影视明星代言的面霜、香水或是眼影能让我们感到与最喜欢的名人以及我们所嫉妒的一切靠得更近。喷一喷詹妮弗·洛佩兹或哈莉·贝瑞用的香水,你身上的气味就能跟她们一样诱人……也许这听起来有点夸张,甚至可能难以置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被称作“移情”,指的是我们在潜意识中把对某人某物的情感移植到其他人或物上的倾向。
8、利用人对健康、幸福等追求进行营销
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无论是健康、幸福、开悟,还是社会责任。心理学上说的“竞争性利他主义”是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该理论宣称人们会做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比如买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其他环境友好型产品),但与其说是在做好事,不如说是要炫耀他们的善心并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无论品牌承诺的是健康、幸福还是感悟,它们利用的都是每一个人对重回大地的渴望,对重新得到一份不受金钱或现代生活压力污染的纯真的渴望。它们出售给我们的是内心的平静、精神的圆满和更美好的生活。
9、大数据营销
数据挖掘,指的就是营销行业中的“知识发掘”或“消费者洞察”,是一个巨大的、快速发展的全球产业,致力于追踪和分析消费者行为,并分类、总结以及平滑这些数据,以便能够用于说服,有时也能操纵我们购买产品。邻接空间是指,店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放在一起,这些产品看上去互不相关,但都对同一个目标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例如超市里面的“啤酒和尿”。尽管许多人完全清楚一切有关我们喜欢的、讨厌的和个人生活的细节正在以太网中四处流淌,但绝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购买的任何商品,会在何种程度上被记录并转移到一个不可消除、伴随终生的数字足迹上(而且实际上,在我们消失之后它还会存在很久很久)
10、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是一种更加普遍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你的周围,用你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给你洗脑,它们就是你自己的朋友和邻居。虽然公司和营销者会运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来让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最终我们不仅是被公司洗脑,事实上,我们也在互相洗脑(有时是以好的方式)。
通篇读下来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大家应该都懂,但是和消费心理学结合在一起让人有了看下去的兴趣。其实究其根本还是对人性的理解,佛说贪嗔痴慢疑,本质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