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榜每天写1000字Office职场大学图书馆

No.208《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2019-07-27  本文已影响4人  杂草青

核心书摘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读了对20世纪心理学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10个心理学实验。作者用讲故事、小说、传记、采访等多种形式对实验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把艰涩的议题分析得深入详尽,场景感很强,让你仿佛与实验当事人共处一室,有机会细致观察他们的行为,深刻体会到心理实验背后的深邃涵义。

关于作者

劳伦·斯莱特,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既是心理学家,又是一名专业作家。虽然她的写作风格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但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本书就被誉为“沟通学术与大众最重要的作品”。

学什么?了解真实的人性

目前我们已经能够理解神经元的工作机制,也知道思想是如何引发行为的。但人为什么会有思想,怎样被思想左右,正常和异常又是如何界定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就是一本让你能身临其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的心理学书籍。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讲解了原本单调冰冷的科学实验,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心理学知识,阐述了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揭露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可读性强,发人深省。

你还会发现

· “服从权威”实验的概念是什么;

· 珍诺维斯命案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 “小悦悦事件”的影响有哪些。

一、电醒人心,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这是一个电醒人心的实验,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军官奉命以枪决、毒气、绞刑等种种残酷手段,屠杀了1200万犹太人。这些德国军官怎么下得了手?这个问题在战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时流行用“权威型人格”来解释,也广为世人接受。这种观点认为,条顿民族天性严谨,德国人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特别服从命令的人格,一旦受命,不管要对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照做不误。

但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米尔格拉姆却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牵强。他认为个人会服从指令进行破坏,人格类型的影响远不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再怎么理智的人,一旦置身于具有暗示意味的情境,都可能不顾道德信念,接受指令,犯下残酷暴行。为了验证这一假设,1961年,27岁的米尔格拉姆精心设计了一项实验。

为保证实验成功,米尔格拉姆发布了一则征人启事,征募对象是20-55岁,身强体健的男性,职业不限,酬劳是每小时4美元。在1961年,每小时4美元,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很快招到了一批志愿者。

米尔格拉姆告诉他们说:“这项实验是要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不多,我希望实验结果对教育单位有所帮助。实验方法很简单,你们以两人为一组,其中有一个人当学生,另一个人当老师。先由老师念一组单词,然后由学生来背诵。学生若是背错了,就要遭受电击,由老师来执行。”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就称呼实验中扮演老师的叫唐僧,扮演学生的叫悟空,电击就相当于是唐僧念紧箍咒。两人一组,每一组都有一个唐僧,一个悟空。

米尔格拉姆把唐僧和悟空带到一间囚室般的房间。米尔格拉姆对悟空说:“坐到椅子上。”悟空应声照做。这不是一般的椅子,而是一把可怕的电椅。

米尔格拉姆用电极、30个按钮和黑色束带组装成了电椅,还设计了电击器,架设了音响设备。椅子旁边还有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上硬币大小的按钮闪闪发亮,下方分别标示着电压强度,从15、30、45,一直增加到450伏。数值最高的几个按钮上标示着:“危险,电流极强!”机器上有一根粗电线连接到电椅上。

你可以脑补一下影视剧中刑讯逼供的场景,这个实验室的布置就是那种感觉,虽然那把椅子不是真的电椅,而是道具,但做得非常逼真,比真的还真。把上面那些电击贴贴到身上,打开开关,会发出“嗞啦嗞啦”的放电声音,而且被电到的部位会有麻嗖嗖的感觉。总之,一切无比真实。

米尔格拉姆命令唐僧把悟空五花大绑,让他无法自由活动。唐僧看了很害怕,问道:“这个不会出事吧?”

米尔格拉姆说:“别担心,不会有事的。”

米尔格拉姆跟唐僧说:“请你用麦克风依次把这些词念给悟空听。他只要背错,你就电击他。从最低的15伏开始,逐次增加。”

于是,对答开始了,唐僧念了一组词:“湖水、幸福、稻草、太阳、树木、水鸟、笑声、……”

念完之后,悟空背这些词:“湖水、幸福、稻草、树木、水鸟、笑声……”漏了个“太阳”,唐僧按下第一个电击钮,区区15伏,跟小猫搔痒差不多,悟空不太在乎。

看到悟空反映很正常,唐僧开始念下一组词汇,悟空继续背,结果又出错了。唐僧按下电击按钮,这次是30伏。就这样,每出一次错,电击强度就加大一些。到后来,麦克风里开始不断传来悟空的尖叫:“我受够了,放我出去,我要出去!”

唐僧吓坏了,开始发抖,手心冒汗,他转身对米尔格拉姆说:“够了吧?我们是不是该停止了?他受不了了!”

米尔格拉姆面无表情地说:“实验就是这样,请继续。”

唐僧说:“可是他想出来。我们这样没办法继续。”

米尔格拉姆又说了一次:“实验就是这样,请继续。”

接下来,悟空又连错了三四道题,此时的电压已经调到320伏,他尖叫着:“我有心脏病,我要出去,我要立刻退出实验。”

唐僧已经吓得手足无措,实在不想再按按钮了。但米尔格拉姆还是说:“请继续。电击不好受,但对人体无害,不会产生永久伤害。”唐僧最后硬着头皮,继续按按钮。

咱们都学过初中物理,应该知道,安全电压是36伏,超过36伏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320伏的电压电到人身上,那可是能要人命的。但是在当时的实验情境下,居然有65%的“唐僧”仍然选择接受米尔格拉姆的命令,不停按下电钮,哪怕音箱里传来“悟空”凄惨的叫声。

当然了,在米尔格拉姆做的这些实验里,没有哪一个“悟空”被电死,不是因为他们体格好,而是实验仪器被动了手脚,你即使按了450伏的电钮,实际输出的电压也不会超过45伏,至于“悟空”哭天喊地,那是因为“悟空”是米尔格拉姆专门请来的演员。

米尔格拉姆设计的这个“服从权威”实验引发了各界的争议,导致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但也发人深省,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实验。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参与实验的人绝不会那么没人性,听从命令施予电击,就算会,顶多到150伏也会停止。听到对方尖叫哀嚎,却还能按下所有按钮的人,一定是病态的虐待狂。但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呢?不管你是佛教徒、基督教徒,还是素食者、慈善家,到了那个环境里,61%-65%的人会遵照权威下达的指令行事,就算这样做可能危及他人性命,大家也会照做不误。

米尔格拉姆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其它一些城市做过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都差不多。世界各地后续的相关研究也都证实了他这个结果的可靠性。

就连米尔格拉姆本人也被这个结果震惊到了,他没料到,服从的比例会高达65%,以致于让他都开始怀疑人性了。

为了激发更多电击者反抗命令,米尔格拉姆改变了实验情境。他撤掉麦克风,让“唐僧”和“悟空”同处一室,改由“唐僧”拉着“悟空”的手,放到一个金属面板上给予电击。可就算是这样,仍然有30%的“唐僧”会服从指令,完全不顾“悟空”的凄厉尖叫和挣扎,抓起“悟空”的手,按在电击面板上。

米尔格拉姆在总结报告里是这样写的:“先前我还天真地以为,美国民众一定很少有人会像德国纳粹集中营中的军官那样丧失道德良知,听任丧心病狂的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名残忍杀害无辜百姓。现在我发现,单是纽黑文地区,这种人就不知道有多少。”

米尔格拉姆表示,他的实验证明,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没有不懂的。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听“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话长大的。

我们的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比如墨子就说过:“染于苍(黑色)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苟子·劝学》也有这样的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土),与之俱黑。”蓬草长在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这个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胜过很多的努力。

二、为什么“小悦悦事件”屡屡发生

1964年3月13日星期五,时间是清晨3点。凌晨时分的纽约皇后区,凉爽潮湿,微风轻拂,空气中还有些许融雪的气味。在酒吧担任经理的珍诺维斯下了夜班回家,她习惯性地把车开进附近的停车场,停好车,向公寓所在的大楼走去。珍诺维斯没走几步,就发现身后有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在尾随自己,于是她立即向右转,准备走向街角的紧急报警电话亭。

然而,珍诺维斯终究没能走到紧急电话亭。那名叫莫斯里的男子拿刀朝珍诺维斯背部猛刺,珍诺维斯转身反抗,腹部也中了几刀,她浑身是血,大声呼救:“救命呀!他拿刀刺我,谁来救救我!”案发地区住家密集,她一呼喊,灯光纷纷亮起。事后莫斯里受审时说,他看到灯光亮起,但他认为“这些人不会下楼”。

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没人下楼察看,只有人大喊:“放过那女孩。”莫斯里听到喊声跑开了,而身中数刀的珍诺维斯,勉强爬行到路边,躺在一家书店门口。

公寓住户的灯光熄灭了,街道又恢复了寂静。莫斯里走回他的车,发现四周安静下来,灯光也暗了,于是决定回头完成他要做的事。首先他打开车门,换了顶帽子,接着又潜行回到街上,找到蜷缩在地上、浑身是血的珍诺维斯,继续朝她猛砍。

珍诺维斯再度尖叫呼救,几分钟后,住家灯光再度亮起。莫斯里再度退却,珍诺维斯则努力爬进所住的公寓大楼里。几分钟后,莫斯里又找到她,再度逞凶施暴。她先大声呼救,但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了。

这起案件前后持续超过35分钟,从凌晨3点15分到3点50分,歹徒三度施暴,每次受害者都尖声呼救,附近住户也都听见了。尽管他们开灯察看,甚至目睹事件经过,却没有人伸出援手。

总共38名证人隔着窗户,眼睁睁看着一名女子身中数刀,饱受凌虐。罪行结束后,终于有人打电话报警,不过受害人珍诺维斯已经身亡,救护车前来把她载走时,已经是凌晨4点,那些目睹一切的人们又回房继续睡觉。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见,却见死不救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有人认为,这些人是因为极度惊吓以致无法反应,甚至毫无感觉。还有人认为,电视是罪魁祸首,美国人深受电视影响,早已习惯了层出不穷的暴力,因而分不清电视与现实。

有一位叫巴内的教授还以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他说:“这些目击者受到外界刺激的催眠,耳朵手脚都不管用了。成熟且人格健全者就不会这样。”

当时有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达利(John Darley)和拉丹(Bibb Latané)对这些解释都不满意。因为在情理上就说不通,如果有歹徒强暴并杀害年轻妇女,并且持续半个多小时,以常理判断,应该没有人会袖手旁观。人们只要拿起电话报警,就能帮助受害者,这样做,既不会有生命危险,也不会受连累。半个多小时的反应时间,如果还反应不过来,那不成植物人了吗?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困惑,达利与拉丹开始着手研究旁观者的心态。两人开始设计实验。他们以研究都市大学学生的适应情况为名义,征求不知情的纽约大学学生参与实验。所有被试者都被安排单独坐在一个房间里,他可以通过麦克风谈论自己在纽约大学里遇到的挑战。房间里还有一台音箱,里头可以传出其他学生谈话的声音。

实验的规则是这样的,每个人用两分钟时间讲述自己遭遇的问题,被测试者必须依据预定的顺序,聆听录音谈话内容,轮到自己时才能发言。还没轮到的时候,麦克风就不开,被测试者只能听其他人讲述,实验的最初参与者有59名女性,13名男性。

测试者首先播放录音谈话,这名学生自称患有癫痫,他用迟疑为难的语调对“在场其他人”表示,自己的病很容易发作,特别是在考试前。在纽约生活很艰难,纽约大学也不好混,他的声音慢慢减弱;这时另一个声音出现,听起来是个活泼健谈的人;然后下一个人发言……

这样的情景设定让不知情的被测试者以为有其它人在邻近的房间里,绝对想不到只是播放录音带。被测试者说完之后,接着又陆续播放几段录音访谈,直到状况出现:患有癫痫的那个人发病了。

假装癫痫发作的人起初说话正常,接着开始胡言乱语,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切,最后则不断恳求:“我…我觉得,我需要…需要…帮忙,有…有没有…人…能帮帮我?我…我现在…真的…很难过,有人…可以帮我吗?求求你们…我这次发作…很严重,请帮帮我吧!”然后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最后他恳求:“……我快死了,救救我!”一阵急促的喘气声后,陷入寂静。

达利与拉丹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这个实验情境,尽可能使其与珍诺维斯命案相仿。在那起命案中,目击者知道还有其他目击者,但因各自在家,无从得知彼此的反应。

达利与拉丹的实验中,被试可以听到其他人的声音,但房间彼此隔离,看不见其他人。此外,麦克风只在轮到特定人讲话时才打开,因此无法彼此沟通。被测试者知道有人癫痫发作,其他人也听到了,但因为麦克风未开,所以无法与他人商讨该怎么处理。

达利与拉丹仿效珍诺维斯命案,导演这出癫痫发作的戏,历时6分钟。真实事件中受害者连续遭到多次攻击,而实验中的癫痫只发作一次。被测试的学生有机会去思考是否采取行动。实验发现,只有31%的被测试者采取了行动。

达利与拉丹后来又调整“群体人数”进行了多轮实验,结果发现,被测试者如果以为当时在场者有4人以上,就不会采取行动帮助受害者。但被测试者如果认为那位同学癫痫发作时,只有自己在场,没有其他人,则85%的人会在3分钟内采取行动。此外,两人也发现,不论团体人数多少,被试如果在3分钟内没有向测试者报告发生了紧急情况,那么往后也不太可能这么做。

这种事情不止美国才有,哪个国家都有,我们中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 在广东佛山市的一个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在7分钟的时间里,有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

2017年6月7日,在河南驻马店,又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一名女子被一辆红色出租车撞倒在斑马线上,期间多辆汽车和多名行人路过,但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期间,女子试图坐起,但没成功。一分钟后,一辆越野车再次从女子身上碾过,年轻姑娘就这么死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人越多,反而越没人出来承担。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理儿,参与的人多了,人们都想把责任推给别人。对于这种事,我们的古人早就有深刻的认识。

杨朱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之一,主张“贵己”、“重[zhòng] 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尊重生命、爱惜身体,顺应自然。在《列子》中记载了杨朱与墨子的学生禽子,也就是禽滑厘[qín gǔ lí]的一段经典对话:

禽子问:听说您讲过“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这句话?

杨朱回答:我是这么说过!

禽子追问:拔你身上一根毫毛却对天下人都有好处的事,你还不肯做么?

杨朱回答说:世上的事不是拔一根毛就能帮上忙的。

禽子不死心,继续问:假如能帮上忙,你肯做吗?

杨朱“哼!”了一声,没有再搭理他。

禽子出来后,失望地跟杨朱的另一个学生孟孙阳说:“你们的师傅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成语“一毛不拔”就是从这儿来的,只是现代的意思与古代时的本义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区别)。

孟孙阳说:你根本没明白老师的意思!我问你,如果伤害你的皮肤而能得万金,你肯吗?

禽子说:当然肯啊!

孟孙阳又问:折断你一只手臂而能得一国,你肯吗?

禽子回答说:这个……恐怕不行。

孟孙阳解释说:一根毛比皮肉微小,皮肉又比手臂微小,这是很清楚的。但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根根毛,一寸寸皮肤积累起来的。上古之人即使损失自己一根毛来帮助天下都不肯;而天下人把所有的都奉献给他,他也一毫不取。其实,每个人只要不想着拔别人的毛,也不想着拔自己的毛,那么这个社会就太平了。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示是:

如果遇到坏人,千万不要喊“救命啊!抢劫啊!”因为这与他们本身的利害关系不大,可能不会有人出来帮你,但你只要喊“着火了!着火了!”整楼的人都能出来,因为这关系着他们的身家性命。

总结

许多年前,读过一篇名为《布鲁塞尔判决》的小文章,至今印象深刻。故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发生了一个案件:

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身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的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但他又不忍女子伤重而死,于是选择报警后离开。没曾想,事件的经过刚好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

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当时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的: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遵纪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这个案例可以很确定地说,是假的!因为80年代的比利时,街上还没有安装摄像头。但为什么还有人会对这个故事如此着迷呢?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都看成是一棵树的话,我们的根都扎在黑暗不见阳光的地方,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恶”的基因,但就像每棵树都追逐明光一样,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是认为“善行是值得鼓励的”。这正是我们对“布鲁塞尔判决”这则故事着迷的缘由。

反之,2006年,“彭宇案”轰动全国,法官的一句“诛心之问”:“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摔倒的老人开始持有“不敢扶”、“扶不起”的观点,同时也导致“碰瓷”大妈大爷越来越多。有网友评价说,“彭宇案”令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倒退50年,这绝不是虚言!

人性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移风易俗,用错了也许就祸害千年。人性之奇妙也正在这里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