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学习方法:请看《学习之道》
我是大学英语老师,今年四月报了一个写作班,开始学习写作,写了三个月之后,忽然觉得写不下去了,而这时我的七八个自媒体平台刚刚看到起色,如大鱼号已是原创作者,四星级,获得了能量创作者称号,开始有UC分润及广告收入;头条号积累了一千多粉丝,阅读量达二十几万,已有收入了;百家号已转正,开始有收入;网易号三星级,已有收入;简书上成了婚姻幼儿专题的编辑。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岂不是很好,可是突然不敢提笔了,心里非常着急,问比我先学写作的人,她说我这是遭遇瓶颈了,建议我写作的事先放一放,看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到外面旅旅游、散散心,也许两个月之后,就可以写了,而且一般会有一个飞跃。暑假里,我就这样做了,看了四本长篇小说,开始学画画。
但对于什么是遭遇瓶颈,没有去深究,也没有想到要求深究。而上周刚好看到写作老师推荐的书《学习之道》第七章有说“遭遇瓶颈:突然间你的知识结构就要崩塌”,“在你对理解内容进行重组的时候——为构建更坚固的知识基础,往往会发生这类‘知识坍塌’”,这时“看似像理解力在发生倒退,而你会因此感到恼火。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它说明你的大脑正在推敲这些材料。摆脱暂时的困扰期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基础往前迈了一大步。”原来如此!困扰我近三个月的问题终于弄清了,早知道,该多好!本书第五、六、七、八、九章,作者重点讲了如何终极小恶魔——拖延。许多人都挣扎于拖延症,包括我。
《学习之道》,其作者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美国),现为美国奥克兰大学工程学教授,她所开设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在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 MOOC(慕课)上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数十万人报名听课。本书一出版,就高居美国亚马逊学习类图书榜首。我国MOOC(慕课)课程翻译字幕组-教育无边界字幕组看到了此书的价值,立马翻译,于2016年10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电子版,纸质版也是由同一出版社于2018年8月出版。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被国内顶级学习型社群如慕课网,有道云笔记,秋叶PPT等鼎力推荐。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让你轻松地学习知识,达到你想要的结果,不管你是在校生,还是成年人;不管你学理科知识还是学文科知识或艺术知识,只要你想学习或者是被逼学习,都可以。
本书的主题:根据大脑运作原理及心理学知识,让你了解学习的本质特征,从而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外部的帮助,让你释放无限潜力!
作者用生动形象,易懂的语言(作者曾经是文学爱好者),教会我很多学习的方法。看了这本书后,我从内心深处懂得了要怎样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愿意去按照她教的方法去做,去行动,去克服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因而,不再犹豫,不再彷徨,而是信心满满!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学习上节省脑力,而且还能学得很好的书。
为了能对此书有个大致的了解,请看下面的摘要。
本书摘要:
全书共18章。
第一章,在这章里,作者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作者曾经喜爱历史、社会研究、文化、尤其是语言,但是她不喜欢数学和科学的东西。高中毕业后参军,被军队送去学外语——俄语,获得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的学士学位。不久,作者成了美军通信兵部的一名陆军少尉。“突然之间,我就得成为一名无线电、电报、电话转换系统的专家了”。于是“我被安排参加了一个数学方向的电子技术培训(毕业时的成绩是班级垫底),然后就启程去了西德。”在那,她成了通信排排长,看到周围的军官和士兵都是技术上的能工巧匠,作者开始对其职业生涯进行反思。她怕在军队被当成技术上一问三不知的“二等公民”,如果退伍,凭她的俄语也不好找工作,当时就业市场残酷。因此,她后来凭美军退役费,重塑自己,进大学继续深造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最后还拿到了系统工程学的博士学位,并因此拥有了广泛的的学术背景,如热力学、电磁学、音响学、物理化学等。
刚开始学习科学知识时,第一个学期,作者很具有挫败感,后来慢慢摸索,慢慢学会如何学习,于是,越学越好。成为大学工程学教授后,自从了解到工程学是医学成像的核心,而我们又能从医学成像中巧妙地获得大脑的功能信息,她就不由得对大脑的内部运作感兴趣起来。对于如何才能改变大脑思维,以及为什么能让它发生变化,作者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加上自己的学习经历,她知道如何帮你更有效地学习,免得你像她当年一样忙得焦头烂额,还落得一败涂地。因此作者写了这本书《学习之道》,让它很好地帮到你,不仅在知识学习(包括数理知识)上帮你,还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帮你。
第二章,在这章里,作者介绍了神经学家发现的两种思维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日常活动中,两种模式互相切换。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发散模式对学数学和科学也同样必不可少。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它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
作者在这章中还用生动的比喻讲解两种模式的工作原理,以及为什么要有两种模式存在的原因。
第五、六、七、八、九章,作者重点讲了如何终极小恶魔——拖延。许多人都挣扎于拖延症。“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因为拖延,“假设你为了考试临阵磨枪,或者是想快速应付地写完作业,那就别指望能记牢概念,搞懂难题或者是建立知识结构图了。”正如作者所说,拖延有这么多害处,那人们为什么要拖延呢?
在这里,作者将告诉你大脑是如何拖延的?人们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每次想到不擅长不怎么喜欢的事都会激活大脑中的痛觉中枢,所以你就会逃到那些令你更开心的事情中去,获得暂时性的感觉良好,而把要做的,但令你痛苦的事情拖着不做,久而久之,拖延就成瘾了。
拖延症状怎样避免拖延?
一个办法是改变旧习惯。作者说利用小恶魔习惯的力量来帮自己避免拖延,同时尽量少用意志力。你肯定不肯彻头彻尾地改变旧习惯,你想做的只是改变一部分旧习惯,并养成一些新习惯。改变旧习惯的窍门是寻找压力点——你对信号的反应。改变你对信号的反应,是唯一需要动用意志力的环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习惯的四个部分,并从拖延的角度去分析它们。
1. 信号。识别出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信号一般有这么几种:地点、时间、感受、对他人的反应和刚刚发生的事件。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你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开始了拖延。
2. 反应程序。别想一口吃个胖子。番茄工作法——25分钟计时法,在改变你对信号的反应上尤其有效。
3. 奖励机制。每到一个特定时间给自己设一个奖励也很有效。如能否奖励自己毫无愧疚地看一晚上电视或上一晚上网等等?记住,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再来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这个新奖励,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习惯。
4.信念。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此法是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做对比。“心理对照”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法——想想最糟糕的现状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去,然后将它们和乐观的未来做对比。你能够改变现实。
避免拖延的另一个办法是关注行动的过程而非结果。如果你拖延是因为某些任务让你难受,有个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过程指的是时间进程以及与时间进程相关的习惯和举动,比如“我要工作20分钟”。想要避免拖延,就不要专注于结果。相反,你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一些过程的形成上——也就是培养一些习惯,这些习惯能让你动手做一些痛苦而又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这一切的重点应是你在短暂的期间内尽全力去行动——这就是所谓过程。这里的基本理念就是,你脑中的习惯性部分(小恶魔)是喜欢过程的,因为它可以不动脑子跟着走。在过程上诉诸友善的小恶魔,比请它们帮你达成结果要简单得多。
关注过程,作者介绍了“番茄工作法”,它是一种帮你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你可以专注而简短地工作,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poromodo”是意大利语中的番茄——因为这个时间管理系统的创始人弗朗西斯科·齐里洛(Francesco Cirillo)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一个番茄形状的计时器,它因此而得名。
番茄钟番茄工作法中,你需要在计时器上定25分钟。计时器的嘀嗒声一响,你的倒计时就开始了。不许偷偷上网,不许手机聊天,不许给朋友回信息。使用番茄工作法的好处是,如果工作时身边有家人和朋友,你可以告诉他们你正在用这个方法。那么,如果他们中途打扰到你,就只需要提醒他们,你正在“番茄时间”或是“倒计时”中,这样就可以友善地提醒他们让你独处。
你也许会提出反对,认为在倒计时状态下工作压力很大。但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引人着迷而又反直觉的现象。如果你能在轻微压力下学习,你将能更轻松地应对更大的压力。要关注“番茄时间”,即时长25分钟的工作时段,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要是你第一次尝试番茄工作法,很可能会惊讶于自己经常会有开小差的冲动。同时让你欣慰的是,你发现重新把注意力转回到工作上是有多么容易。25分钟很短,在这种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几乎是所有成年人和准成年人都能做到的。完成一小段工作之后,你可以舒服地往椅背一仰,享受这种成就感。
在番茄工作法的计时系统中,只需运用专注力的过程占据首要地位。专注过程的你不会在某一项任务上举步不前,而是进入了一种自动状态,并不在乎是否必须完成任务。这种自动状态能让你更自如地使用发散模式的能力。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我快完成任务了吗?)并让你更放松地沉浸到工作进程中。这样不仅可以帮你克服学习数学和科学时的拖延,对你的写作也会有帮助,而写作对于大学里各门课程来说都如此重要。
专注工作很重要,一心多用就像不断地揠苗助长。你会因为一心多用,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也就意味着你脑中的新观点、新概念没有机会生根发芽。让思维无法形成充分、丰富的联结,因为大脑中促成联结的部分还没来得及巩固联结,就被拉去做别的事情了。
避免拖延的第三个办法是简要写出任务清单。简要写出下一个星期要做的关键任务清单,一周写一次。之后,每天列一个清单,写出可执行可完成的合理任务量。试着在前一天晚上写出第二天的日行计划清单。日计划中先从最困难的事做起。
避免拖延的核心就是拥有每周一次的周计划和合情合理的日计划,它们可以保证你在宏观上保持前进步伐。
写作教练达芙妮·格雷-格瑞安(Daphne Gray-Grant)对她的写作委托人建议道:“一大早,最困难的事要最先做。”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完最重要也最厌烦的任务。你不知道效率会因此提高多少倍。
如果你不按计划行事,会带来很多弊端。在你效率特别高并且一直持续工作到深夜的日子里,你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是随后几天,如果看看自己的计划日志,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之前那么有效率了。习惯突击完成工作的人通常比那些合理安排时间、定时定量完成工作的人效率低很多。突击完成工作的时间如果太长,会让你精疲力竭。
因为在吸收这些学科的知识的时候,大脑会在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思考中相互交替。尤其在谈到学习数学与科学时,老生常谈的借口“我在面临截止日期时做得最好”明显是大错特错。
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会不断增加压力程度,把你逼迫到一个区域中,其中应激激素会参加进来帮助你思考,但是依赖肾上腺素是很危险的,因为只要压力太大,你的思考能力很明显就会消失。
能够控制拖延的习惯,就意味着承认那些带来短暂痛苦的事情最终会是有益的。
当然作者还讲了,在学习中遭遇瓶颈,也会引起拖延,怎么避免,书中也有详细讲述。
当然,书中还讲了如何增强记忆力,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如何复习,如何参加考试,怎样释放无限潜力,如何增进专业知识并减轻焦虑等等。作为大学老师,我看过一些有关怎么学习的书和文章,感觉到这本书能够从本质上说服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使人心悦诚服。作者不枯燥地讲理论,她深入浅出,运用类比、图解等多种方式让你理解概念和理论。本书融汇了大量的学习案例(大多来自大学教授、科学家的经验之谈),每章穿插了相关实践和练习建议,读者可边读边练,对比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检视自己学习活动中的不足,然后想怎样改进。
这是我在手机上用微信阅读APP读完的第一本书,用时6小时44秒,以前我一直反对在手机上看书,伤眼睛,但这次,看到这本好书后,管不了这么多,利用课余时间一周看完。还买了纸质版以便随时查找相关知识。
总之,看了《学习之道》这本书之后,在学习上,你会有种安全感!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