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身边的TA

2019-02-08  本文已影响54人  三月潋影

很早之前我就听说过“回避型人格”这个说法,但是了解不多。只是大概知道它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言行?例如有些人,TA总是因为害羞或被嘲笑而不敢让自己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不敢展现自我。还有一些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地在意,情绪和情感都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并且容易受到伤害。当然,我了解得并不全面,只是大概地知道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人存在。回避型人格的某些行为特点或许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在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

这种“回避型人格”在医学上被称为障碍,专业的概念解析为: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虽被称为障碍,但我认为并不可怕,我们更不要因此而感到自卑。其实,在中国这个大的环境之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同样的教育背景下长大的,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基本都要追溯到我们的幼年童年时期,大多数人在成长起步的阶段就有社交障碍。例如害羞孤独,害怕见陌生人,对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很多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不愿意见陌生人,如果在陌生的环境中总是会感到非常地不自在。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家里来了不认识的亲戚,我甚至都不太愿意出门,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或看书。迫不得已出去的时候还会觉得尴尬!还有的时候,当家里人带我们去不太熟悉的朋友家做客时,我们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会非常地不舒服。

回避型人格大多比较敏感和自卑,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有些人看起来自尊心极强,其实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卑。他们因为某些原因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外在表现出来却是极度的自尊和敏感。例如,有些人可能从小家境不太好,但是却不喜欢别人给予的帮助,非常排斥他人的赠予。在他们看来那是施舍和怜悯,如果接受了就会伤害到他们可怜的自尊心。所以,他们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不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卑微。这类人通常都比较拘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会暴露自己的情绪,拒绝各种社交活动。仔细回忆一下我们曾经的成长岁月,这样的人是不是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我们自身曾经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人呢?

要承认我们就是此类人并没有那么难!首先,我们要接纳这样的自己,要意识到这样的我们是性格使然,是环境造就。其次,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自己,学会去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接触和认识你所认可的不同的人。最后,我想说的是凡事不必过于苛求自己,不要勉强自己按照既定的规则去生活,社会或他人的准则都不一定适合你。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按照你认为舒适的方式去生活,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不知觉中,2019年的春节就要接近尾声了,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诸事顺利。

回避型人格,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身边的TA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