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读书不修房

2019-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荷塘初夏

那天,跟远在家乡的母亲打电话,絮絮叨叨聊着家常。已经快70岁的母亲还是那么健谈,我们聊着一些熟悉的人和事。无意中说到六姑的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嫁到县郊,一个在南宁一所幼儿园任教。我们都感叹六姑父的眼光和坚定,感叹还是要读书才会有好生活。

六姑嫁到很遥远的瑶族山里,就生活在半山腰上。当年只是因为姑父会写情书,把六姑吸引去了。他们是在赶集的路上相识,六姑被姑父不俗的谈吐迷住。当年爷爷奶奶极力反对,想办法拆散他们,却敌不过姑父的一封封情书。最终,六姑在一个月黑之夜跟私奔到姑父的家,就此跟姑父成家了。爷爷奶奶非常生气,但木已成舟,还能怎样?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最后爷爷奶奶都妥协了。

当新婚的激情褪去后,显露出来的是生活的平淡和无聊。而在深山里的瑶族,还得面对贫困。姑父家还有一个老父亲,家里只有几分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姑父读了几年书,所以是一个没有多少实干精神的理论家,常常在赶集路上跟人一聊就是半天,别人家的红白喜事都爱找他收礼排座。因此家里的农活大部分都落在了姑姑身上。好在姑姑本就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农村女子,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尽管身体上非常劳累,但精神上是富足的,这让姑姑常常忘记了辛劳。

两个女儿的降生让这个贫困的家雪上添霜。面对两个粉雕玉琢的可爱的女儿,姑父也获得了体力上的鼓励。他开始拼命干活,开始攒钱,希望能给两个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姑父懂一些中医知识,于是他便带着姑姑到深山里挖药材,等到赶集的时候再去卖。他们还开垦荒山种生姜卖,还种桃子李子卖,如此等等,日子渐渐丰盈起来。

两个女儿开始上小学了,离家好几里地。每次都是姑父清早先送两个孩子上学才回来干活,每次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姑父都要看着两个孩子进到学校看不见才转身回去。来回差不多10里地,姑父却感觉不到累,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傍晚不需要接,两个孩子和邻村的结伴回来。

两个孩子没有辜负姑父的期望,学习一直很认真,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至少喜欢学习,想读书。这跟姑父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姑父每天走在上学路上就跟孩子们说,只有走出这座大山,去外面才有精彩的生活,才有美好的人生。给孩子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蓝图,希望孩子们能去实现这幅蓝图。因此,孩子们自小就渴望外面的生活。

光阴似箭,一晃孩子们小学毕业了,要到山外面的初中上学。要走十几里地,翻过几个山头到达乘班车地方,然后需要坐差不多两个多小时才能到集市上的初中。孩子们一周才能回去一次。伙食费和车费还有学费等等开销,让姑父手头吃紧。他和姑姑不辞辛劳,总想着多存点钱让孩子们将来读高中。这时,周围几个村里的孩子都不去读书了,太远,也很耗钱,大人就不让孩子们去上学,而是在家里干农活,多一个帮手省一份力气。有的还对姑父和姑姑冷嘲热讽,说两个女孩儿,送去读书干什么,小学毕业能认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好了,将来迟早是别人家的。姑父置之一笑,仍然坚定地攒钱给两个孩子读书。

两个孩子也争气,初中毕业双双考上了县里的一所高中。离家更远,花钱更多了。光靠姑父和姑姑从土里刨点钱已经不够用了。姑父毕竟读过几年书,有点文化。他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国家的一些少数民族政策,贫困的少数民族家庭孩子上学可以减免学杂费。于是,他东奔西走,碰了无数钉子,受了许多白眼,最后硬是把两个指标都拿下了,能保障两个孩子完成最后的学业。那些年,姑父的头发一下子就白了大半。

这些都是后来母亲断断续续告诉我的。我们姐妹几个在外面工作很多年了,姑父从来没有找我们借过一分钱。他说我们都是从农村考出去的,在城市立足不容易,只要还有办法,他不会向我们开口。这话当时从母亲嘴里说出,又添加了几分渲染,我听得泫然欲涕。真后悔没有早点了解身边亲人的苦难,伸出一只支援的手,哪怕是杯水车薪,也会让姑父看到希望。

苦熬了三年,姑父的大女儿考上了钦州的一所大学,小女儿想做教师,就考取了县里的幼师。姑父很欣慰,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大学的学费可以贷款,孩子们也可以去勤工俭学了。姑父还是一如既往地操劳着,他希望能为两个孩子多做点,减轻一些她们的负担。尽管手脚已经没有那么灵活,但他和姑姑仍然每天都要到深山里去挖药材,还是种很多经济作物。以此来获得微薄的收入,为两个女儿攒点钱。

姑父家的房子很旧了,有一半边都快倒了,姑父只是在晴天的时候叫人稍微修整了一下,没有考虑另外修一座房子。修新房,这在当时的农村很时髦。村民们手头有点钱了第一件事就是修新房。可是姑父还是不肯重新修房子,他说房子可以等以后修,女儿的书可不能等,两个孩子读书出来再修吧。人们都骂他傻,骂他蠢,两个女孩,长大嫁出去就是了,还管她们读什么书?连自己的房子都不修,看你们以后怎么办。姑父却笑得很灿烂,他知道儿女的安宁才是他所想要的。

可惜的是,姑父和姑姑都没能等到两个孩子毕业就撒手人寰。姑父和姑姑都有高血压,因为穷,从来没有买要吃,都是姑父自己从山上挖草药熬点喝。平时也没有多注意,农村人,只要还能动就不觉得自己有病。所以,姑姑和姑父也从来没有去医院检查,知道有高血压哦也是在药店里免费检测检出来的。

那天,姑父和姑姑的结婚纪念日,刚好大女儿马上也毕业了,两个人心里高兴,于是对饮了几杯。回忆着这么多年来,从姑姑私奔到姑父家,呕心沥血培育两个孩子,到今天小有成就,兴奋起来不由多饮了几杯。两个人都醉倒在床上,半夜酒精发作,血管爆裂,撒手而去。因为在山上每家每户都离得远住着,平时也没有怎么串门。直到小女儿周末从县里回来才发现父母双双亡故。两个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可是死者已矣,再不能复生。可惜,姑姑和姑父还没来得及看到女儿毕业就这么匆匆走了。

幸好,两个孩子的前途已经被姑父安排好了,只是按部就班往前走就是了。大女儿毕业后回到县城找了一份工作,在一个教育培训机构里上班,每月有2000元。小女儿还差两年毕业,大女儿就负担她的生活费和学费。因为是幼师,学费本就没有多少,姑父在世的时候也帮小女儿申请到了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补贴,所以两姐妹在生活上还不成问题。后来小女儿毕业去了南宁,找到一所幼儿园上班,月薪不高但够生活了。大女儿被县郊一个村支部书记看中,在妹妹毕业后也结婚了。现在生活很幸福,去年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还是读书好啊,如果不是谢叔当年那么坚定地送两姐妹读书,她们怎么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呢?现在他们村里好多人都佩服谢叔有眼光,佩服他不修房子都要送两个孩子读书。”母亲的感叹声把我拉回现实。是啊,谁说读书无用了?谁说生女不如儿?看看姑父,他顶着世俗的压力,顶着农村的贫困,最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材。把她们送到更广阔的天地,让她们生活得更好。虽然姑姑和姑父没能亲眼看到两个女儿的幸福生活,但是,我想他们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感到满足!

现在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因为没有什么文化,就是进厂干体力活,很少能进到管理层。到年老后干部动体力活又回到村里,让自己的儿子出去干活,如此循环,永远没有翻身之日。其实,读了大学还是打工,但是这样打工跟初中毕业打工时不一样的,大学毕业打工的上升空间要大得多。而初中毕业打工几乎没有什么上升空间。所以,有眼光的家长还是拼命送孩子读书,没有眼光的家长就任由孩子不读书。可怜可叹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