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口就沦为吵架?沟通前你要做好这一点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
明明想和爱人就一些问题坐下来好好聊聊,却一开口就不由自主的争吵起来。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想帮她改进学习态度,却一开口就引来孩子的抵触和反抗。
明明想和同事好好合作,一起完成任务。任务分工不太明确,你想客观的和她一起分析一下,却一开口就像是在指责和命令,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即使对方同意了,也带着负面情绪。
为什么我想好好沟通,却总是不由自主的跑偏?问题到底是从哪开始的?
其实搞清楚这一点,就能给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对方愿意心平气和的与你聊天。那就是:区分事实和评价。
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孩子花了2000块买了件外套,超出了你的消费习惯,你觉得这样太过分了,简直是奢侈、浪费,想和孩子讨论一下勤俭节约这个话题。开口时:
“你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这是评价。
“你上周花了2000买外套。”———这是事实。
当你看到老公刷完的碗外面沾了点饭粒没洗干净,你觉得他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标准,想让他知道这件事。开口时:
“你说你这人干活也太敷衍了,连个碗都刷不干净。”———这是评价。
“你刚才刷过的碗还有饭粒。”———这是事实
还有一些习以为常的表达,诸如:
“我儿子经常不刷牙。”这是评价。
“本周我儿子有两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这是事实。
“她总是爱抱怨。”这是评价。
“她最近一周和我发了三次短信,每次都说老公不爱打扫卫生。”这是事实。
“小果有点霸道。”这是评价。
“小果今天在看到她和弟弟都想玩的玩具时,有三次都直接拿走自己玩,没有关心弟弟的感受。”
通过对比,你感觉到了什么?
当把自己的评价和事实混淆,对方倾向于第一时间感受到指责和批评,马上产生逆反心理。接下来的沟通当然会很难心平气和的进行下去。
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对方贴上负面的标签,诸如“邋遢”、“浪费”、“不懂合作”、“自私”……这本身就会引来对方更多负能量。虽然你以为你在帮对方解决问题,但是对方只会觉得你是为了批评他而故意挑刺。
下一次,你只需要在沟通之前,先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例如,你会说“我家孩子3位数的加减乘除那一章,上次考试没及格,需要多加练习”。而不是说“我家孩子数学能力就是不行,一到3位数的加减乘除就卡住了”。
关于区分事实和评价,鲁思•贝本梅尔有一首诗说的很明白。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的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也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愿你我都能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