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句支撑文本理解

2024-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桉子哥哥

【文章标题】:阅读教学要走向高层次的理解

【阅读书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文章编号】:219-230

【作者信息】:王荣生

【打卡内容】:(一)从学生在一堂课中的反应说起

看完王教授对黄厚江老师的评课,有以下收获:1.要让学生读课文,2.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读小说的感受—揣摩语句、品味语言,3.在形象中看到主题。最大的感受是一堂课我们要落脚于学生的读,读课文读词语读关键语句,我们老师做什么,就是引,引着学生去读那些关键词句那些关键的点。一直以来我都追求标新立异,每次都被打得体无完肤,因为我没有关注文本,总是喜欢抛开文本让学生天马行空。一次公开课《荷叶圆圆》,我为了抓学生眼球问学生“荷叶和谁的关系最亲近”,主要是为了引出青蛙水珠蜻蜓,可是文本有没有亲疏远近呢?编者是没有那个意图的,所以我没有从文本出发,而是剑走偏锋。如果关注到文本,我就会问学生你最想去学哪一部分,为什么,也许这样探讨,他们能够感受荷叶对于每个事物不同的存在的魅力。所以说要想上好一堂课,我们必须自己去读,用语句做支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无根之水天上来,随随便便抛出一个问题。

(二)先看两堂散文阅读教学课

1.根据外部指令去找文本表面的信息,这是阅读最低级的一个理解状态。这个也是我存在的问题,人家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而我的课堂是一盘散沙。其实课堂的设定一定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必须抓住筋脉来延伸教学,比如说之前看《超级语文课》有位老师介绍《西游记》,问了很多有趣的问题,那些问题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奥秘,但是个人浅显的见解是问题还是松散了些,我一直期待最后他能用一根线牵起所有的问题,将问题进行提升。毕竟问题也是为了文本而存在的。

还有我们教师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孔乙己》是借助孔乙己的形象表达社会现状,而且孔乙己的形象是丰满的。而《老王》里老王只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根线,过多剖析人物形象就有些势单力薄。

看完发现,我们的阅读不是零散的扫读,而是基于文本的理解,用词句段去支撑我们的理解与想法。有理可据!有理可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