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捡一个好文

王老太

2023-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山峰奇美

王老太太佝偻着腰,慢慢走,生怕踩到蚂蚁一样。她虽然腿脚不利索,但她每天都要下楼,每天都要下楼转一转,到活动室找人打扑克。或者到小区门口找人聊天,然后回楼吃饭睡觉。

走路不利索,这是年老的最明显的表现,想当年,她走路生风,哪管脚下还有蚂蚁,当年她就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她在那时是“铁姑娘”,扛小干,抬原木,抗麻袋。从来都不输男人,脚下踩死的蚂蚁不计其数。而如今,她老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王老太太今年八十多了,她是第一代到林区的建设参与者。她的名字叫翠花。

她来林区,是被"骗"来的,是被丈夫从遥远的温暖的南方给哄骗来的。

她和丈夫来自号称鱼米之乡的江苏,她和丈夫在同一个村,自小一起长大。虽然当时没有确定关系,但他们也是心知肚明。她的丈夫叫王铁柱,有一天王铁柱说,他要出去闯荡,他要干一番事业。

一年之后王铁柱回来了,他说他在东北闯出了一片森林,他说他要带翠花一起去,去过那种吃香的喝辣的好日子。要住洋楼。翠花看到王铁柱身穿一身"劳动布"工装,非常的气派。他给了翠花父母200块钱彩礼,翠花父母欢天喜地的就同意了王铁柱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带走了。

那时候,虽然身处鱼米之乡,他们却吃不饱肚子。种的粮食,除了交公粮种子,所剩无几,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王铁柱说带她去吃香的喝辣的,她当然是欣然接受了。

那时候,满心欢喜地和王铁柱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她一路幻想着那种吃香的喝辣的住洋楼的幸福生活。

到了沈阳转车,王铁柱说,走累了,要找一个旅店歇一歇再上路,翠花当然知道这小子的弯弯邪道心眼,不过,她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过日子,就不再推托了。那一天,她把全部都交给了王铁柱。

下了火车,他们又上了林区特有的小火车,这种小火车轨道只有50公分,坐上面一点也不稳当,左右摇晃,像喝醉了的醉汉。

就这样,他们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沟里。一下车,翠花惊呆了,在荒无人烟的密林深处,几顶帐篷伫立那里,这就是他们的新家,而且他们到了帐篷里,一个个用小杆隔成的小隔间,一个小隔间是他们的小家。

当时正值秋天,到处秋黄,满目疮痍,毫无生气。

翠花哪见过这种架势,他的高傲的心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下。心里拔凉拔凉的。

她当时就对王铁柱又打又挠,她杀猪一样嚎叫:"王铁柱,你个王八糕子,你不是说带我来住洋楼,吃猪肉炖粉条子吗?不是让我吃香的喝辣的吗?你骗了老娘……呜呜呜呜呜,我要回老家,你妈的送我回去。"

一帐篷的人都围了过来。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看着他,林场的领导也都过来做他的思想工作。

领导说:"妹子,不要哭了,现在这里虽然艰苦,但以后会好起来的。等来年,我们这里就要盖新房子了,每家每户都有份,我们这里虽然身处深山老林,但也属于城镇户口,都是吃供应粮的。是不会饿肚子的。"

在大伙一再劝导下,翠花算是止住了哭声。

但她的内心深处的怨恨并没有消除。她暗暗下决心,找准机会还要跑。

可那年月,想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山深处,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只有好几天的一趟小火车。她新来咋到,连交通费也没有。

住同一个大帐篷的有好几家人。白天,男人们都出去上班了,剩下家属们,姐妹们在一起聊天,原来她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她们都是听了男人的鬼话,来到这里的。

她很奇怪,为何她们不跑?

"为何要跑?这里又有吃有喝的,还吃供应粮。据说,将来还要盖高楼,人住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日子还在后面。"一位稍微年长的姐妹说。

后来,她才知道,这些姐妹们全被"洗脑"了。

晚间,吃完晚饭,场长来到大帐篷里来了。

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场长给大家开会了。场长说,现在是林业局开始建设时期,现在的日子肯定会苦一些,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将来,我们这里还会盖高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这里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场长是一个有点文化的人。他是一个退伍军人,被分配到了这里,这里的工人师傅,大多来自南方,有部队退伍分配到这里,有"跑盲流"到这里的。那时候,林业局刚刚成立,林区一穷二白,人们住帐篷,吃大锅饭,那年冬季,白天,男人们出去伐木,女人们就在家里做饭,洗衣,做家务,偶尔也到山场上清林,归楞。把男人们伐下来的小木头归到一堆,方便运输下山,慢慢的翠花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对王铁柱也有了依赖感,她不再想着逃跑。

毕竟,这里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不像在农村,饥一顿饱一顿的。

第二年夏天,林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工程。

小火车运来了建筑材料,还来了工程队,林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夏季,山上的伐木工作基本上也结束了,工人们也都下来配合建筑队盖房子,都是为自己有一个家,所以大家都非常卖力。

其实,那个时候搞建筑,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山上的木头锯成板子,做成房梁。然后在墙面上抹上黄泥,房子就盖成了,这种房子被尊称为板夹泥,或者干脆叫土房。外面运来的钉子,房盖用的油毡纸,还有少量的砖头,水泥,用来做火炉,灶台等。

反正是能就地解决的就在当地解决。林场就这样初步成型了,后来又逐步建立了学校,场部,卫生所,电影院等公共设施。

翠花见证了奇迹,从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到林场有了完整的体系。就这样,在板夹泥房子住了二三十年,后来,林场又陆续盖了些砖房。像翠花她们第一批来林区的人由于劳苦功高,才分到了这样的房子。

再后来,就是这几年的棚户区改造,再加上天保工程,林区"禁采"(就是禁止采伐)。林场也没有保留的意义了,整体搬迁到林业局所在的小城市,翠花也分到了一个60平的房子,由于她年岁比较大了,还给了一个低层二楼的好楼层。真正做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王铁柱这种承诺,他到死也没实现,倒是他死后才兑现了。他自己没能住上高楼。

老伴王铁柱六十多岁就去世了。退休没几年,他被查出了癌症晚期,没多久就去世了。一辈子出苦大力,也没有享什么福。

倒是翠花有福,她现在儿女满堂,有五个子女,个个都很孝顺。经常来看她。

小区里没人知道她的名字叫翠花了,都管她叫王老太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