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暖(爱心 安心 定心 放心 知心)

家庭教育认知―Imposter Syndrome”疾病,您的孩子

2017-07-28  本文已影响21人  萌子莫
图片发自我是小小萌妹子

《欢乐颂》所说,“贪玩是贪玩,人品是人品,不能混淆。”

    有些家长认为:因为孩子的懂事,让他们感觉很省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许真的很少惹大人生气,但这背后,却隐患重重。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懂事的孩子快乐吗?”这个问题下有接近4000个回答,但绝大多数都说——不快乐。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在小时候往往比同龄人更懂事,但成年后却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也更大。《我的前半生》里的小三凌玲,总急于灌输给儿子冷佳清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想把儿子变得懂事,导致儿子习惯了看人脸色做事。明明很喜欢新爷爷奶奶买的玩具,也流露出艳羡,但新奶奶递给他酸奶,他都犹豫再三,母亲点头后才敢接过来。一个懂事的孩子总会过分的善解人意,习惯了先满足别人,习惯了在获得别人赞同后才行动,独独忽略了自己。这样的懂事,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

    让一个孩子压抑内心的想法去讨好大人,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在他长大以后,也很难学会如何表达那个真正的自己。家教的理想,本不是望子成龙,而应该让孩子成长为“有生命力”的人,拥有有爱、有自由、有幸福的童年。

“他为什么只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

小时候被人欺负了,听过的最糟糕的话就是: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还不是你也有问题!”“肯定是你先做了什么事,惹得他们欺负你了吧。”这些话翻译过来都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教育孩子学会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度自省,就是自我攻击。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并没有耐心去追究“为什么”,而是直接盖棺定论,将“你肯定有错“的帽子扣到孩子头上。只要产生了冲突,被欺负的那个一定有连带责任,这种做法看似中立,却是无能的表现。本来就已经受了伤,还要被寻求保护和安慰的人再质疑否定一次,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思维惯性:但凡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问题。

    年少时被补习班老师性侵的林奕含,在她的作品里有这样一个细节:被老师侵犯后,林奕含对他说“对不起”。

    有调查显示,不少小学生都有严重的“自责”倾向:当偶尔有失误时,52.9%的学生都会感到很内疚,常处于不安、焦灼的心理状态中;

    当别人在笑时,有46.4%的孩子会马上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当成绩不理想时,78.3%的学生总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不用功;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 “Imposter Syndrome”,典型特征就是认为自己的成功都是因为运气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不分缘由地先道歉,把错揽到自己身上。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过分敏感,焦虑不安;他们不敢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无论发生什么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他们拼命压抑自己的攻击性,默默地拿自己撒气,卑微又懦弱的讨好着别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如何去爱别人,最后却不知道怎么爱自己。

      哲学家卢梭曾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远胜于老师的知识传授。

    起初,每个孩子都会把父母的话作为真理去遵从,即使有些话并没有科学依据,孩子也只能在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后完成自我矫正。

    而又有多少孩子,被父母的三观绑架着,一生也没有独立成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与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在父母言传身教和读过的书中,逐渐形成独立人格。

图片发自我是小小萌妹子

关于亲子教育的话题,欢迎大家 “各抒己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