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职教育研究

反求诸己——给17岁的图图

2024-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闲人原东升

亲爱的老儿子:

好吧,已经过了17岁生日,开始了人生的第18个年头,转眼就要成年了。经常问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方向,这里就不问了。估计接下来这一年,也没时间考虑这些,毕竟高考倒计时也就刚300来天了。虽然不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但也一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就不给你增加压力了,还是那就话——你的未来你做主!

这次想跟你聊聊“反求诸己”。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不太难理解,译成白话就是: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为什么要给你讲这个故事呢?前几日喊你一起早起运动打球,第二天就不出门了,说是球不好。好像之前也和你聊过类似话题,上学期学校进行篮球赛,问你有没有参加。你的回答是班长自作主张确定人选,没让你参加。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少,遇到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找个背锅侠,要么是他人,要么是环境,要么是装备……总能找到客观因素,而不去反思自己的主观原因。

到这里,你一定以为是要指责你,其实没有,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也只有故事中的伯启,这种孔子口中的“仁者入射”的仁德之人,才能有这般境界。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种中指出,我们的大脑作决定的有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我们常用的是无意识的“系统1”,其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特别是在遇到危险时,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或许是为了节省能量,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甚至偷懒,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我们的大脑总是很懒惰,喜欢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对应到我们每个人来说,相较于反思自己,直接推卸责任要轻松很多,这也是我们的大脑习惯用系统1的结果。当我们知道这个原理之后,就像是了解一些平台的算法,就要我们刻意来训练了,不能一直任由平台给我们推送一些轻松的内容,而是要训练它,刻意在不那么轻松,但对我们未来有益的内容上多停留。可以训练大脑使用系统2进行思考,简单说就是选择一天难而正确的路。

在《终身学习》一书中,提到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我们日常习惯性的去找外界原因的思维方式就是固定型思维,除了能暂时推卸责任,对自身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我们要可以训练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时刻想着我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

真正做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方法,给自己加要求,而不抱怨环境,不指责他人。你也就做到了反求诸己,也就能成为一个“仁者”。

好像有点啰嗦了。不过还是要啰嗦几句,马上要成人了,爸爸很担心你未来如何生存,为了你可以更早地学习到在真实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我还是坚持你在成年后就靠自己养活自己,也许会经历一段困难期,但这种经历还是越早越好。

就像对大脑的训练一样,前期还是要相对残忍一点,越往后才能越顺畅。

在高考倒计时的时候聊这个是不是不太好,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和考场发挥?呵呵,其实高考也就那么回事,我倒是觉得生存能力会更重要一点,但高考可以帮助你选择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你的未来你做主!有什么需要爸妈的尽管开口——求助。

爱你的老爸(好像真的快老了)

2024年7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