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写正面的读书笔记吗?
在大学,我如愿的学习了自己喜爱的文学类专业,如此一来,也有不少书籍就都要阅读。不过对于一个略有懒癌症的少女,书目基本上是问老师要的现成的,很少自己去收集有那些书是值得读的什么的。而读的最认真的书无疑就是被要求写上千字读书笔记或论文的了。
写读书笔记这种事情,几乎占据了学生时代的所有寒暑假。对于我还好,因为偶尔文艺起来就写一点东西已经是习惯了;但是我周围有很多同学并不喜好文学,或者有的不擅写文章,只要看见“读书笔记”几个字,先是嚎,各种抱怨,然后就上网搜搜例文了。等上交作业之后就会有特别搞笑的事情。有一次我们班42个人,6个人雷同,老师也是个有手段的,不骂不点名,就是拿电脑当场搜了一下百度,点开了页面第一条。然后告诉我们记得下次把页面往后翻一翻,不要只看第一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各人心里各有秤。至于什么现代科技发达给人造成便利的原因我就不提了,因为我觉得这事儿还是事在人为,只要自觉,再高的科技也没拦着你自己思索呀!我想提的是我在很多不情愿的同学甚至我身上总结的一个原因:读书没感想,才写不出来感想。
有人要问了,没感想?最起码喜不喜欢,文笔是冷峻犀利还是温和冷静总得有个判断吧?没错,读完书,有意无意地都会有一个主观性印象。到关键是,“我的感想”是能写进笔记记得么?是老是想看到的么?
大学里还好,对读的书喜欢或不喜欢,都能在这个充满批判自由思想的象牙塔里较大程度地畅谈,表达自己的看法。读书笔记里有批判思想,老师是不会为此给你课程不及格的。我在读完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后,我的脑子里可谓如大战般混乱,有关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关系,我读的很懂,可是有关文化的部分我又云里雾里。所以我在读书笔记上洋洋洒洒地写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不知不觉就2000字了。可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呢?
在应试教育的形象下,不少学生会不自觉的向老师靠拢,形成一种“谄媚老师”的行为。给老师打小报告、狐假虎威吓唬同学是“谄媚老师”的表现之一,还有一种更广范和缓和的表现就是对老师表现顺从、展现自己正面向上的形象——比如写读书笔记,不论读的懂读不懂,不论喜欢不喜欢,学生们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上都会有类似这样意思的表达:“《xx》使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学习到……”吧啦吧啦。
“真的喜欢这本书么?你平时只喜欢推理小说,如今从这本名著中真的受益匪浅么?”看完学生作业的老师也不会这样问吧?众所周知,写文章体现一个“真”字,我们考试时做的阅读理解把作家的作品分析的头头是道,可是作家真正写作时哪有机械式的考虑这些。除去辞藻等的润色,更多的是一种真性情的表达。请之所至,文之所起。让那些尚且不成熟的小、中学生读一本他不喜欢的书,没有相应感情当然写不出相应的文字。写出真实的情感也不一定是老师甚至教育体系所承认的东西。
我有犹豫过这篇文章要不要写,一是因为文章立意一般,二是因为我的负面思维告诉我,生在这个社会,就应该适应这个社会,哪来的这么多不习惯和批判。但后来又觉得不吐不快,希望能有人看到引起共鸣。社会在发展,思维的碰撞是少不了的,我希望教育能给我们一些自由。大学才给予自由总觉得太晚了一点,不怪有些教授老师抱怨如今大学生的素质不高(这个素质不是指道德上的,不要误会),过于死板,没有年轻人的生机。教育学上说老师是教育学生的关联,教育制度难改,但是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啊。激励学生发展思维,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也有利于增加老师对孩子们的了解,更便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