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是轻信食物养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6032/5798174c344a505e.jpg)
-1-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14种被吹上天却没什么用的食物(2018年别再当冤大头了)》,是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文章,被好几位朋友转发。文中列举了14种被人们奉为营养殝品的食物养生谣言:
“鱼油,吃鱼就够了”、
“有机食品,只是心理安慰”、
“海参,不比鸡蛋强”、
“酵素,一进嘴就失活了”
……
文中分析了每种食物的营养素构成,实验检测的指标,商家忽悠的卖点,条分缕析地论证了这14种食物为什么没有那么大的营养价值。
一篇养生辟谣的好文章,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
文章写得好,辩驳得也有理有据。随着健康科普的出现,按理说人们会更加理性地对待食物,对健康的科学认知也会更加深入人心,再不会有那么多人轻信养生谣言了。
现实,好像并不那么简单。
不信你看朋友圈里的养生文章,几乎都离不开“吃”:
“十大保健蔬菜,防癌降三高”、
“韭菜养胃护血管,春季第一菜”、
“荷叶泡水,减肥淡斑防结石”、
“10种清理血管的特效菜”
……
还有各种的“长寿菜”、“大补菜”、“降脂菜”
……
-2-
为什么人们如此相信这些食物养生,说的神乎其神,也坚信不疑。
其实,并不是这些食物有多神奇,而是人们对食物营养学的认知里,有一个致命的盲区,那就是——
人有心理和精神需求。
有一句谚语说,“当你不再饿时,美食才开始了。”
食物本身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它的作用只是满足人吃饱和基本的营养需求。
当人们不再为生存发愁,不再饿肚子的时候,精神性的需求就开始了。
这种需求总要有所寄托,寄托在哪里呢?“民以食为天”,自然是食物。
同理,当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得到了保障,不再经历灾荒、战乱、温疫、感染暴发,便有了超乎营养层面的精神需求,对永葆健康长寿的精神寄托就开始了。
所以,那些具有不同营养素、提供给人不同能量的食物,就被包装成保健神品,贩卖给对养生有强烈精神需求的人,比如葡萄籽、蜂胶、鱼油、燕窝、黑枸杞……
可以想见,只要人们这样的精神需求存在,那么,今天辟谣了14种食品,明天就会包装出另外的,更多的,更有奇效的保健食品。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谎言能给人带来愉悦。假如人们将心中那些悦人的憧憬,虚妄的估计,随意的幻想之类的东西统统消除掉,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竟如此渺小、空虚,甚至连自己都会感到厌恶。”
食物是手段,人性才是根本。
-3-
在FT中文网上,刊登了一篇《喝葡萄酒:不养生,也不致癌》的文章。一位营养学家驳斥了“酒精是一种致癌物”和“葡萄酒养生”的观点。
他阐明,这样的观点纯粹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立场,是某些专家和商家发表高论的一个噱头,我们根本没必要太过认真。
可是偏偏很多人对健康的精神需求太过旺盛,以至于随便一个专家的观点就有众多的拥趸。真所谓——
健康需求太多,养生食物都不够用了。
对于酒而言,有的人相信喝酒能致癌便滴酒不沾,有的人相信红酒泡洋葱包治百病,每天都要服药似的喝上一杯,内心满怀长命百岁的幻想美美地睡去。
人终究不是机器,每天面对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在的、环境的、社会的、吃的、穿的、住的各种因素,它们交织复杂,变化莫测地影响着我们的身心。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把自己大部分的精神能量都聚焦在吃的东西上,神话它的功效,被这个“致癌”、那个“毒素”紧绷着神经生活。
如果每天吃东西前都要算计着这个不能吃,那个吃多少,再掏出个营养成分表和热量换算表来,岂不失去了许多的人生乐趣。
身体健康,贵在与周围世界保持平衡。
当然,即便你不计较“喝酒致癌”,每天都要无酒不欢,经常豪饮,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乐趣,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享受生活,开心尽兴,从而带来身心健康。
又何必总是跟“吃”较劲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