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界不能只谈情怀,也要谈谈项目产品化
作为职业公益人,我坚信公益只谈情怀,就是耍流氓。公益环境在变,公益服务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低水平重复,无效或低效的公益将不再被允许,是时候谈谈用“商业思维”来成全专业、高效和规模化公益。专业、高效和规模化公益,离不开“项目产品化”。
在公益界,“项目”是每个公益人都知道而且能够被完全理解的词,从项目的设计申请,项目的落地执行到项目的评估反馈,一切那么自然而然,就像建筑师,完成设计、申请、到一幢幢建筑的成型一样,那么自然而然。
但是,“产品”这个词,对每个公益人而言,是陌生的不能完全被理解。很多朋友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产品属于商业界,耳熟于“产品设计”、“产品营销|推广”、“产品迭代”,却不曾想过,或不敢想项目和产品之间的微妙关联。
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迫于项目“做大做好”的追求和压力,敢于天下先,开始把项目当产品一样精心对待,积极探索项目产品化的思路,初衷是,项目能像产品一样,可复制可推广,并最终有机会真正实现“规模化”。百特教育就是一个例子,把庞大复杂的儿童财商课,变成成体系易操作的6个游戏,方便更多人使用。
今天在鲲鹏营听吕朝老师的分享,还有2个背后的初衷,也要重点备注,就是项目产品化通常也是“降低成本”和“考虑团队能力承载”的结果。公益机构通常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钱少事多要求高”,其中人还少,让项目变的像产品一样,好用好推广,其实是不得不要做的重要部署。
即便这么说了,很多公益界的朋友可能也还不理解项目产品化,到底项目和产品是什么关系?项目产品化是怎么一回事?
“项目和产品的关系”很微妙。
我们先来澄清一下,项目和公益组织的关系,因为国内大部分公益机构依赖于项目生存和发展,项目,通常以“个”为单位,周期一般在1年-3年之间;这和国内的资助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政府、基金会、还是当下流行的众筹,通常以“个”为单位,聚焦在某类群体的一部分和某个限定的物理空间,进行资助,陪伴的时间大多在3年以内,3年后被默认为或者理所当然为“可以自主运转”。
但其实不然,社会组织拿到的善款,通常都投入到了项目执行本身或者服务对象身上,机构本身没有办法像企业融资一样,预留出合适的空间、时间和经费,来完善运营、实现长足发展的。其中还有一点,每笔善款用于人员的工资需要控制在10%-15%之间,意味着如果一个机构筹集的善款在50万以上,才能负担起1个人员的工资;这50万通常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是多个,这个职业公益人承载的工作量和面对的压力我们可想而知。如何寻找出路?——“项目的产品化”应运而出。
当公益组织,基于1个又1个的的项目服务,特别是同类项目的反复执行后,会发现和总结出这类特定群体的服务规律,规律出来就具备了“项目产品化”的基础。举个简单的例子,百特教育在给城市社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0-9岁的幼儿和儿童是社区的服务主体,15个孩子或家庭配备1个工作人员、1个志愿者开展1次财商主题活动是最佳匹配,每周提供2次,同时配搭家其他主题的家庭养育活动2-3次等,就可以满足社区服务需求。百特基于以上经验,把自己独家的财商课程、活动和项目服务机制和模式,进行打包成文,并推广至其他城市,初步就完成一个项目的产品化了。
项目的产品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督促我们要时刻关注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并把服务经验变成“可视化”、“可操作”、“可参考”的包裹,无论快递到哪里,收到包裹的人,可以一眼看明白服务内容、方法和价值。
项目的产品化,离我们不遥远,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你的服务必须真正在解决或预防某个社会问题或议题,且必须是有一定实践基础,奔向规模化的。第二,你必须要有一群懂业务、懂市场,还要懂公益的团队,能很好的理解职业公益人角色、具备专业服务的素养、和商业社会友好相处的能力。第三:重要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