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世界散文我的大学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我心中的山大与武大

2017-01-08  本文已影响178人  子见先生

被很多人问到过:武大与山大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学校?

说实话,两所学校的差别非常明显,就如同两地气候的差别一样明显也很难说更喜欢哪个,两个学校我都很喜欢。两所风格迥异的学校共同给予了我丰富的营养,共同把我塑造成了现在的我。无论是小树林,还是珞珈山,都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山大像一个踏实稳重的父亲,教会了我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你很少听到他的温情言语,感受到的也多是他的严厉。但随着自己长大,你会发现正是这种无声如山的父爱,才让你有毅力和耐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武大则像一个温婉慈祥的母亲,当你看到她的第一眼,就会有种亲近感。与父亲不同,她鼓励多于批评,总是给予你各种探索的自由,当你受伤时总能给你带来家的温暖。严父与慈母,方式不同,爱子之心却是一样的。只能说,能先后在山大和武大求学,是我的幸运。

记得刚去大学报道的时候,济南和山大并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济南既没有电视上那种大都市的繁华,也没有老舍先生笔下小城市的宁静。“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似乎已被永久地封存到了历史记忆之中。而我所在的山大东新区(现在应该叫中心校区)也远不像我想像中的大学:不大的校区、既不现代也不古朴的教学楼、一下雨就成泥淖的跑道、一下课就找不到地方的篮球场……总之,对济南和山大的最初印象是失望的。

就像人不可貌相一样,对一座城市和一所大学也如此。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觉得济南这个安静钝感的城市还是不错的,少了一些大城市的光怪陆离,多了一些小城市的温馨舒适。这里的人和善亲切,生活在这里有一种温暖如家的感觉。一所大学必然会受到其所在地文化的影响。山大也深受济南性格、甚至是齐鲁文化的影响:外在不显山露水,内在却功底深厚。相比于其它学校,山大的文化中似乎少一些对个性的追求和凸显,多一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自从入校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稳重、踏实、厚重”之类的词汇。在日益浮躁的今天,这种风气能让我们静下心,抵制一些诱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山大的学风会在全国都出名的重要原因。这种风气也会培养学生踏实稳重的行事风格,不张扬,重实干,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用人单位,初出茅庐的山大学生似乎并不显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总能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厚积薄发。

山大四年,留下回忆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我最想说一个所有山大人共同的回忆:小树林。这是山大的标志,就如同未名湖于北大,珞珈山于武大一样。在这里,几乎每天早上你都会看到一大堆晨读的人,与头上叽叽喳喳的鸟儿形成共鸣。鸟儿知道早起才有虫吃,山大人知道早起读书才有前途。(惭愧的是,四年间我从没有来这里早读过,只是会在借了一本书后坐在这里读。)在这里,你也时常会看到或老师和学生,或几个学生热烈地讨论着某个问题。当然,还有山大标志性的“小树林论坛”。简单的几把椅子、一条横幅就构成了一个论坛。与山大风格一样,看似简单的布置却包含着不简单的内容。在这里,我们近距离见识了传说中的著名教授。在这里,我们与展校长共话山大的建设。在这里,你能读懂山大。

同样,在山大给予我影响的人也很多。但如果只能说一个的话,就是黄万华教授吧。作为一位非中文系的学生,我只上过黄老师的一门课:现当代文学,所以我从他老人家身上受到的影响多在学术之外。这位被我们尊称为“黄爷爷”的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具有知识分子气息的人了。他知识渊博却为人低调谦逊,每次在校园里看到瘦弱的老人家快步疾行,我们都会恭敬地跟他打招呼,他也都会微笑着回应,虽然可能并不认识我们。他在课业上要求严格,却对学生和蔼可亲。结课的那天,全班多少同学围在他身边索要签名,即便如我这般从来不要名人签名的也恭敬地请黄老师在课本上签下了他的名字。那一刻,他签下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字,更是他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他的笑容中看到了满足和欣慰,对一位老师来说,或许没有比学生的信任和敬重更高的褒奖了吧。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从黄老师的身上,你能读懂山大。

关于武大,则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说跟山大是日久生情,那么与武大就是一见钟情了。

武大依山而建,逛校园的过程也是在山中上下穿梭的过程。因在山中,自然景色极美,被戏称为“珞珈山人民森林公园”。每逢三月份樱花大道的樱花盛开之时,一年一度的樱花节(被武大人戏称为“樱花劫”)就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塞满了整个校园。除此之外,教一门前的大片鸢尾花也是不可错过的。夏季的武大郁郁葱葱,是各种植物最为繁茂的季节。在秋季,整个校园里都会飘着桂花的香味,从樱花大道走向新闻学院的路上,则点缀着有“地狱之花”称号的彼岸花。而到了冬季,则是各种梅花争奇斗艳的时节。再加上教五广场那片四季常青的草坪,每个季节的武大都有其独特的美。从工学部出武大,就是浩瀚的东湖,要知道东湖可有整整四个西湖大。可以说,依山傍水最好地概括出了武大的地理特点了。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武大还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虽然同为百年老校,但自从上世纪20年代就定居于珞珈山的武大校园显然比屡次乔迁的山大校园有更多的历史味道。从第一眼看到“学大汉武立国”的牌坊(此牌坊为仿制,现已拆除,原牌坊坐落于附近)就感受到了武大的历史沧桑感。走进武大,你会惊叹于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各种建筑:古朴的老图书馆、造型别致的樱花城堡、掩映于树丛中的宋卿体育馆……关于每座建筑,武大人都能给你讲出很多典故。它们是如此的美丽与坚固,与这里的自然景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个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如果你认为武大吸引人之处仅在于美丽的校园,那说明你还只是个游客。武大可以凭借她的美丽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可想要真正感受武大的气质和精神,则非要在这里待一段不可。从进入武大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与山大完全不同的风气。无论学校还是学院的开学典礼,领导们好像都在强调武大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校风,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既要学好又要玩好。这并不是说山大没有自由,只是没有像武大这样会去如此大力鼓励学生追寻自由,形成一种风气。回顾两年的武大生活,在这样风气的熏陶下,我在尝试以前没做过、不敢做的事情,发现了更多未知的自己,也明白一个道理:看似做不了的事情,其实未必,可能还会做的很好,即使没做好,这种尝试的经历本身也是一种财富。在这两年,我做了一名班干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同学服务,为老师帮忙,极大地锻炼了自己;在这两年,我变得更加乐观外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几个感情极好的死党,这是我入学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在这两年,借着各种理由,游逛了北京、广州、杭州等好多城市,发觉了自己玩家和吃货的本性,找回了一些逝去青春的影子。总之,这两年的生活丰富多彩,这两年的日子快乐无比。如果说山大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武大则更多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实际上,任何比较都是相对的,就像武大并非不踏实稳重,山大也并非没有自由个性。只是既然比较,就只能选择各自最大的特点。可以说,两所学校,没有高低之别,只有风格之异。能在这两所同样优秀却风格互补的学校求学,乃吾人生之大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