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人物读不尽的《红楼梦》......

贾母二三事 ——红楼之六十五

2017-09-18  本文已影响19人  本杰驴

  贾母是红楼梦里道行最高的人,非郑重长篇不足以论之。这里先随便说几点吧,管中窥豹。以后有缘再慢慢写。

  最想说的是,贾母真会当领导。现在管理学的书铺天盖地,其实多是滥竽充数,天下文章一大抄尔。认真总结贾母同志的管理经验,倒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且实用性很强的书。

    一、

    体制机制科学,团队建设成功。

    贾府上下三四百人,论人数一般的中央部委不过如此。关键是人人各怀心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同级矛盾和上下级矛盾数不胜数。一部红楼梦就是三件事:宝黛谈恋爱;大家开宴会;各种闹矛盾。这个单位的队伍不好带。

    著名的能人凤姐只是后勤礼宾工作的分管领导,已经是“每天大事少说也有十几件,小事数不清,经手的银子钱上千上万”。她作为一个“赌心眼子一万个男人也不及她”的能干领导,还有得力副手平儿(副手真的很重要),愣还是被工作累出病来,还累得小产了。这还不算外头的事呢。分管领导都这样了,一把手工作得多繁重啊!

  然而一把手贾母却是天天吃喝玩乐。她亲自组织并出席各种主题活动,有例行的,也有临时的。今天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明天搞中秋晚宴,后天搞螃蟹聚会,再下面又芦雪庭赏雪,然后又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天天吃年宴。。。。。。。还倡议了凑份子给凤姐做生日等创意活动。反正这块内容占了书里三分之一的篇幅也不止。

    贾母跟刘姥姥说自己不怎么管府里的事,“老了,这两年亲戚来了我都不见,怕人笑话,天天跟这些孙子孙女顽笑,有嚼得动的嚼两口罢了”。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只看贾府上下对她毕恭毕敬的态度就知道,她是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可不是傀儡。她老人家不忙,那是体制机制完善,府里上下内外大小事宜都有人管,她只需冷眼旁观,查漏补缺。同时,这个机制还让下面的各级大小人等都各司其职、勤恳工作。除了被退居二线的李嬷嬷这些人,你看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得团团乱转,少见怠工偷懒的。

  除了体制机制以外,玩这事也不可小视。工作是生产力,玩是凝聚力。若非领导能举重若轻、摆平一切,怎会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组织大家玩?若非充分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焉能干得努力、玩得热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能玩体现领导的本事,会玩体现领导的魅力啊。

  话说,相比之下,那些自己忙得团团转、骂下属不给力、而下属们却都茫然不知该做什么的一把手,你们不觉得汗颜么?

  二、

    在超脱中牢牢把握主导权。

    这句话不能用“抓大放小”四个字替代。贾母的手段远远超过了“抓大放小”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有些大事她不管,放手让下面弄。有些小事她却管。

    元妃省亲这样几十年不遇的大型活动,多受瞩目啊!并且那是多少银子的事啊!可是贾母一点都不管,完全放权给贾政、贾赦、贾琏、凤姐。因为这事怎么办、这园子怎么建其实无所谓,左山右池,还是左池右山,打什么紧?既不影响省亲这事本身,也不影响政治权力分配。至于其他利益,包括油水分配,以及一定范围内的用人权,那本就应该分些给下面,好发挥下面的积极性啊。果然,你看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工作热情高涨,事当然也办得也不错。

    别家办场皇室的大型活动,一把手恨不得累得脱了八层皮,去了半条老命。可贾母这活动办的,自己该玩玩,该过过,什么事也没耽误,什么错也没出。所以啊,自逞能耐不肯分权的人;抠抠索索不愿下面得好处的人,都当不好大领导。

      当然,那些涉及关键和长远利益的大事,贾母手还是要管的,比如宝玉的婚事。

    多数小事她是不管的。比如她自己有几个一两银子的丫头什么的。这些她无所谓,由着王夫人凤姐去定。还比如,她明知晴雯被逐决不是生病那么简单,王夫人说的不完全属实 ,但并不说破,也不细问,只是点到为止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有些小事她却管。有次聊天,探春说有些婆子一边上夜一边赌博。这事,连凤姐这样以严苛著称的领导都以为,狠狠申饬一顿让涉案人员改了就行,但贾母却出重拳处置,一查到底并严惩涉案人员,其处罚力度比抄检大观园时的清洗措施只严不松。贾母“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贾母说,这种小事一定不可忽视,会惹出大事,所以一定要严打。

    所以,你永远也摸不透她老人家的路数。她好象什么都不管,又好象什么都管。所以你办每件事都得想着,这事她可能会管。。。。。她不在,但她好象随时都在,盯着你办的每一件事。

  三、

    自己负责慈眉善目,下级负责严格管理。

    全府上下都由凤姐出面来得罪,连下人们都知道,“这些年府里除了老太太、太太二人,合家子没有不恨她(凤姐)的”。大观园抄检么,放手让王夫人去表演。那么多年来贾母她老人家只负责仁慈宽厚、怜贫惜老。比如去清虚观打平安醮,对那个违规没出去、被凤姐打了个耳光、被众人围住喊打的小道士,贾母让人带过来,拉着手直说“可怜见的”,又让人拿果子给他吃,又说不许人为难他。

  规矩是领导立的,当然要遵守。规矩不立,谈何管理? 别说那回查聚赌了,就是对宝玉这个“活龙”一样的宝贝,贾母都讲过“若不是他行动得人意儿,人前人后规矩不错,凭是生得怎样也该打死的”。这句话是贾母跟江南甄家派来请安的女人们聊天时说的,表明的是她的立场和底线,证明了她不是一个无原则溺爱孙辈的寻常老人,而是在慈爱面孔后有坚定底线的铁腕管理者。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贾母从未在贾府众人面前正式说过那句话。也许这就是战略模糊。

    另一方面,领导通常都对规则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是只有领导才有的特权。这个特权可以为自己树立形象、收买人心,可称一本万利。像贾母在清虚观就是这样。那些自己出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反使下面有机会做好人的一把手;那些以严苛闻名且沾沾自喜于此,弄得下面怨声载道、士气低落的一把手,你们要学着点。民心向背是一个领导做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无视民心的领导,多半会死得很难看。比如,凤姐。

  四、

    识人的能力。

    只举一个例子。王夫人逐出了晴雯,把投自己所好的亲信袭人当宝贝给自己最爱的儿子。贾母颇不以为然,说袭人“从小不言不语,没嘴的葫芦似的”。说晴雯“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这明确说晴雯是自己看上的。事实证明,还是贾母看人的眼光厉害,至少比王夫人的眼光好。无论是丫头还是屋里人,对宝玉忠心和无私才是最重要的。袭人并不具备这些品质,袭人永远把自己的需要看得比宝玉的需要更重要。王夫人用袭人之举,若不是自私,便是受骗。

      五、

    这最后一条,是我很不喜欢的。她眼见鸳鸯、 迎春和晴雯无辜死在她面前,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做,这些人的命在她眼里好象都不是命。

    领导离开前给跟随多年的亲信下属一个好的安排,这是千百年来的游戏规则,现在仍然通用。即便凉薄些的领导,没有一一安排好为自己卖过命的人,但是亲信的秘书还是会给安排的。贾母呢?对跟随多年且前途堪忧的亲信大秘书鸳鸯,她一点也没给做安排。她贾母又不是暴病而亡,明明是慢慢死的,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方式方法为鸳鸯做个好安排,比如把她嫁给个好人家,至少像嫁袭人那样;比如在家里给她找个聪明给力的保护伞;至不济也可以留下重话,说些谁也不许为难鸳鸯,不然我在地下也难安之类的话。贾赦早就扬言鸳鸯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贾母死后鸳鸯能否保全是一回事,而贾母活着的时候想没想着这事是另一回事。

    为什么不给鸳鸯做安排呢?无非因为极端自私。鸳鸯来哭诉宁死不给贾赦做小老婆的时候,贾母为什么坚决保护了鸳鸯?因为“我跟前统共就剩下这么一个可靠的人儿”。现在呢?反正自己要死了,用不着鸳鸯了。加之贾母病后,自知将不可避免地交出至高权柄,便不欲得罪邢夫人和贾赦,以免刺激他们,引起事端,使自己不能全身而终。她毫不犹豫地牺牲了鸳鸯。

    晴雯之事也是如此。贾母明知晴雯被逐得有问题,但事已发生,考虑到与王夫人的关系便将此事摞开不管,连一句话公道话都没替晴雯说。王夫人唯一拿得出的理由就是瞎说晴雯得了女儿痨,其他说什么勾引宝玉之类的,根本没有证据。把查聚赌的那劲头拿出一半,就能查清楚。那是晴雯的清白和名誉,也是晴雯的一条命啊!在贾母眼里却连考虑因素都不是。

  迎春之死更让人生气。“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这是书里的原文。真真令人齿冷。这是迎春的一条命啊,至少也是一个女孩一辈子的幸福啊。哪里是“出头多事”啊!!贾宝玉挨几下打,贾母就替他出面大骂贾政。宝玉的婚事,无论是结婚对象还是时间地点形式,都是贾母说了算。贾政略有异议,贾母便不快道“论理放着你们做父母的在,不该我操心”,吓得贾政马上改口“老太太说怎么好,就怎么好”。

    不该你操心,那你去操什么心??? 那时你权柄正盛,既然能干涉宝玉的婚事,为什么不能关心一下迎春的婚事???贾赦要鸳鸯的时候,你怎么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不说“何必出头多事”了?贾赦讲了个讽刺偏心的笑话,你都甩脸子说几句难听的,说得贾赦赶快陪笑解释。人家贾政是劝了,贾赦不听。你在贾赦面前是一言九鼎的,你竟然一句轻描淡写地“不欲多事”就这样甩手不管了???迎春饱受虐待而死,贾母你半夜想起来,不会良心不安么?!

  所有的政治家都有需要做出妥协的时候。但是,选择什么做妥协,这是一个人的良心。所以,我佩服贾母,但我不喜欢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