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爱,还是无情!?
我们喜欢把“仁”挂在嘴边。
该怎么去理解?
首先,
“仁”是要延伸意义的,
“仁”是根本。可以延伸到方方面面。比如“仁义”,“仁德”,“仁政”,“仁爱”。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根基。
假如根基有问题,那么后面的衍生就会有问题。假如这个根基牢不可破。那他的学说必定万年流传。(但这几乎不可能。那么很明显很多东西,我们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反而会促进这门学说,我觉得是好事。)
举例来说,”仁爱“二字。
对仁的理解,就是偏好某一方面,面对问题是就是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再伸过右脸。肯定自己做的不好,才遭人恨!
这里有个时间和空间维度问题。你在此时此刻对某物或人,很仁;
那么可能不久后,对别人来说就是不仁。
所以,孔子的观点就是首先必须对君父仁,然后子女,然后亲戚,然后朋友,然后普通众生。(墨家的兼爱与其针锋相对,相当于基督教,爱众生。)。
再到”爱“。
有爱就会有私心!
你爱你的子女,其实爱不了普罗大众!但为了服众,不得已说爱大家。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虚伪,因为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庭,父母。不就是爱了天下人吗?反之,一个连自己父母不爱的人,值得外人去爱你吗?
进一步思考。你不爱父母(家家有本难练的经,比如从小父母抛弃),不代表就不能爱其他人,比如你的老板。这不是经常看到的现象吗?就算某人不尊重父母,但也会迎合所有他认为有利的老板或者朋友,嘘寒问暖。让不了解他的人,或者自以为了解的人,以为他是很有仁德的人。
也就是说,此人追求和信奉的可能是”利“。可以无君无父,可以大逆不道,可以不择手段。(其实孔子何尝不教我们一定学会耍手段才能生存。见人说人话,见鬼就给钱。)
难道,就比”仁“要低档次吗?
未必!
”利“延伸就是”利爱“,”利政“,”利德“,”利义“
不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吗?(尤其当下社会更甚)
稍微有点良心,才会加上后面的爱,政,德。义字。
不是纯粹的求”利“。
就烧高香了。
换句话说,纯粹的“仁”,推起来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都在”琢利“。
你教条的推广“仁”。
岂不是缘木求鱼?可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