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德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最聪明的人听别人讲“道”之后,便能心领神会,辛勤、努力地去实行;
一般的人听别人讲“道”之后,便会半信半疑、犹豫不定;
最愚笨的人听别人讲?“道”之后,便会愚昧无知地哈哈大笑。
如果人们所讲的“道”,不被与愚笨之人嘲笑,那这“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所以古人说:
光明之道好似暗昧,进取之道好似落后,平坦之道好似崎岖;
大德崇高好似低谷,质朴纯真好似混浊;
大德广大好似不足,大德刚健好似怠惰;
最白的东西好似黑垢,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无角;
最大的器物不成形,最大的乐章听不清,最大的天象看不见。
“道”盛大而无名。也只有它,善于帮助万物并成全万物。
在这章,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而对于明道之人,古人说:明白大道的人好像什么都是糊涂的,进入大道的人却好似是在退步,走在平坦大道上却好像走在那崎岖小路上。如此不被人理解,可明道之人自己明白什么才是“道”之德性,他们不会因别人的误解而改变什么。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区别的,这也构成了世界的千姿百态,其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明白了这一点,运用到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真理始终是真理,不会因别人错误的认而为之改变。因此,对于别人犯的那些认识上的小错误,也不必追究,让人难堪。
过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人,往往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久而久之,他也无法让别人相容,就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之境。其实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权力。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不相联系的。
凡是一个能创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容忍小人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但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了照顾大局,就必须有“厚德载物,雅量客人”的胸襟,应该说谦让是美德,容人同样为美德。
古代有一个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大败自立为帝的王朗,在清点缴获来的文件时,官员们发现了一大堆信件,都是朝中私通王朗的官员与王朗的通信。信件内容大都是吹捧王朗;攻击刘秀的,有人很气愤,建议把这些人统统抓起来处死。曾给王朗写过信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害怕。
刘秀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集百官,当众把那些信件扔到火盆中烧掉了。刘秀对大家说:“过去有人写信私通王朗,做了错事来,事情已过,我就既往不咎。希望过去做错事的人安下心来,尽职尽责。”
刘秀的处理方法,使那些曾私通王朗的人知道后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从心眼里感激戏秀,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故事启迪我们: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就应该象刘秀那样,有恢宏的气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
换一个话题,文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今天的科学才告诉我们,我们能听到的频率是有限的,真正打得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宇宙是我们看不到边际的。老子在那个时代,便有如此的智慧,让我们刮目相看。他是怎么知道的?
英国诗人济慈写过一首《希腊古瓶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听到的声音是美的,听不到的声音更美。”有人曾以白居易诗“此时无声胜有声”来解释“大音希声”,其实他们俩的诗只是说音乐演奏中有时虽然“无声”(如停顿),但这“无声”的表现力甚至胜过“有声”。这跟老子的意思还有距离。“大音”是指音乐的本身,是音乐的“道”。我们凭感官所能听到的,只是音乐的演奏,这形诸于“声”的具体演奏出来的音乐,无论你说它怎样完美,比起音乐的“道”来都差了一大截。
“大音希声”,这是老子高悬的一个理想,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解之不尽的谜。
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