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婚姻育儿

成为自己的人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2人  花映月

今天看到武志洪写的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里面有个观点我感触很多: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的确,我们大人都喜欢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可或者否定自己,而很少去想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更何况孩子。而父母,很多时候,已经阻断了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去路。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幼小的时候,不知道对错,只能看大人脸色行事,如果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直为孩子决定一切,用奖惩评判是非,孩子就容易慢慢成长为所谓的好孩子或坏孩子,而无法成为他自己。

最常见的就是,做得好就得到某种奖励,做不到就接受某种惩罚,喜欢那个老师,就认真听课,不喜欢则爱听不听,甚至故意违纪。

这一系列需要外在评判来要求自己的行为,最终导致孩子做事相当被动,仿佛是为了别人而活。父母的良苦用心,却换不来孩子的一丝蜕变。

为什么总是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他不想起来。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就是不愿意学习,不推一下都不会动似的,叫他做作业比赶鸭子上架还困难。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情况,大多都是归咎于父母习惯为孩子决定一切,孩子也习惯了为父母而活,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学习就是父母的安排,并不是自己的决定,遇到困难,更不愿意面对,所以自然很被动。

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一种成为自己的思想,从言行上去引导他学习这件事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只是他坚强的后盾,他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那么,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被大大提升,哪怕学习途中遇到困难,他第一能想到的就是解决,而不是逃避。

如果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那么其成就感是任何外在的奖励都无法衡量的。哪怕最终自己解决不了问题,他至少还可以通过父母这一智囊团寻求帮助,最终迈向更高的阶梯,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与孩子相处,我们大人应该思考,做这件事,孩子到底怎么想,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并引导他,做什么事是他自己的。

有了正确的认知,加上行动的不断调整,孩子便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而是让孩子“长成”他自己。

学会放手,学会给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让孩子探索内心真正的需求,偶尔跌倒了,也不要紧,爬起来,继续往前走,总有一天,他会看到属于自己的胜利的曙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