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村庄那些年的春节
那个村庄那些年的春节
珍玛娜吉 2018-12-02
喜获佳讯,家乡虾拉沱村被推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于即日起开始全国公示!可能是太过激动。昨夜梦回虾拉沱,正赶上过春节……于是在梦中,便吃喝了个肚圆胃胀,笑了个四季花儿开。
随着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物质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提高,春节,不再像往年那么劳累,因为所有过年需要的物品,只要你荷包鼓着有银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也因此,仿佛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忙并快乐着的春节氛围正在慢慢淡去,逐渐被新生的事物与氛围所占去和替代。欣喜之余,一些个珍惜并珍藏的记忆在梦中依然情晰如昨…………
虾拉沱人那些年,包产到户以后,村民们有了自主权,养猪养牛,种地搞副业,日子越来越红火。忙活一年,过春节就是与亲朋好友休息,团聚,吃香喝辣的大好日子。杀年猪、烧年酒、除年尘、熬麦糖、炸果子(果子:面粉做成的各种花色的油炸食品)、蒸白面馍正所谓六六大顺的"活路"(方言,意指劳动)是年年春节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整个村上春节的气氛,基本上从杀年猪开始就拉开了序幕。因为这一天,亲朋好友,隔壁邻居会被邀请到家中"吃嘎嘎"。煮上大锅的肉炖白萝卜,血旺汤,炒上回锅肉,大人们边吃边谈丰收年,小孩子吃饱喝足,便吹胀了猪尿泡当球踢,不亦乐乎。当时养的猪都是粮食喂出来,一年一杀的。记得有老人说过,一头猪的肚子里必须装够值一头猪价值的粮食才算得是年猪。还记得当时彼此之间炫耀哪家的猪喂得更肥更大时是这样的:张家今年的猪肉足有三指膘!李家的更厉害,四指膘!而我家的,才二指膘!
除年尘是所有的"活路"中最累最没有乐趣的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每个角落扫个遍,最是那长年烧柴禾烧牛粪饼的厨房积了整整一年黑黑的"阳尘"让人生畏却又不得不扫之。总之是,除完年尘,全身上下包括鼻孔都是黑黑的。随之第二天往往就是洗衣晒被和烤酒的日子了。
虾拉沱酿制的青稞酒那是远近闻名的绝活。新媳妇进门必学必练的本领之一。酿成的头酒度数可高达60度。香味甘醇浓烈,堪与现如今的一些个名酒相媲美了。春节时,众亲友欢聚一堂,加点酥油、白糖或红糖温热了一壶慢慢喝,对强身健体妇科保健堪称一绝。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熬麦糖,应该是虾拉沱最具特色的土特产之一,系春节桌上必须有的东西,也是我们那代人的最爱。尤其是麦糖锅巴,至今想起那糖锅巴沾着牙齿的味道,仿佛还在口中回甜。不过其制作工程比较复杂繁琐。从头天下午发面到第二天傍晚,二三个或三五个阿娘互助才能完成。
果子和白面馒头都是需要用食品红作点缀的,以示喜庆。我们村上也是喜欢今天你家明天她家的轮着来,这些时候,年味渐浓,欢声笑语发自肺腑随风传送到很远很远。
年三十,整个春节期间,这一天算是最隆重的了。大清早,一家老小便背着祭品去上坟祭祖了,上完坟之后,回家才开始准备年夜饭。其时当时大多数人家的年夜饭,桌子上的菜品并不丰盛,不会超过十个菜(这还包括几个素菜),但年味,却是浓得醉了一方土地一方人。
初一到初十,大人们就这样说:"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五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那一天的天气便代表了来年,人、畜或庄稼是否兴旺丰产。诚然,这只不过是一辈人传一辈人的一种说法罢了。
初一这天,依照风俗是不出门不串门的。但是,年少的我们按捺不住激动无比的心情,早上在家领了自己的那一份(三五颗糖三五个核桃外加一封米花糖)新年礼物后,穿上新衣裳,约上伙伴便东家进西家出,衣服口袋装满了瓜子花生糖后,便漫山遍野地撒着欢地享受新年带来的快乐了。
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间的"转转饭"开始了。虽然当时锅里煮的和桌上摆的,远不如现在那么丰盛。但是,洋溢着的幸福和欢乐却是一样的。亲人们也只有春节才会到得基本整齐。唱歌、跳舞占了主旋律。还有就是大人拉家常小孩做游戏。期间,如果村上组织了活动,所有人便齐聚"街中间"的空坝子上,举村欢庆……
我们那时的春节,没有烟花没有春晚,没有手机没有抖音。我们那时的春节,自己唱歌自己跳舞,一起庆贺一同将欢乐洒向四方。
离开家乡寻求生活多年了。即使回去,已是无根的浮萍,做客、办事、路过,匆匆去匆匆走。
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份割不断的乡情依然是我最深的眷恋。
只此一生,对你的牵挂不断,祝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