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讲述:我当记者的那些年

2016-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庄秋水的水
图片来自网络

风总是向前吹着

阳光照射头顶

总有梦想在路上

我带着你

你带着希望

准备随时出发

在每个苏醒的黎明

将疲惫藏于消失的黑暗中

——此文献给我12年的记者生涯及曾经和我一起奋斗过的弟兄姐妹们

镜头转向2011年。

01  最初的梦想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射这座九层建筑的每一扇窗户时,把心爱的相机和采访本放在包中,新的一天开始了。

很难想像,我来这家报社供职已经十年了。十年的光阴,弹指一瞬间。

尽管已被戏称为三十岁的黄脸婆了,但我仍感觉自己很年轻,我仍在为最初的梦想而努力,或者说我仍站在昨天的门槛上,随时都在准备跨出奋斗的第一步。

依稀看到,昨天那个懵懂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闹哄哄的电器商场做一名冰箱推销员,刚刚毕业,对未来充满迷茫。闲暇时写几篇散文和诗歌寄到报社聊以自慰,从未想过能够发表,但总是偷偷梦想着幸运从天而降。

尽管我之前从未见过一份完整的报纸。但突然有一天,我在卖场正忙碌着,当时负责副刊编辑工作的老师找到我,对我说:“小罗,你那首诗写得不错,好好努力。”

过后不久,幸运女神再次垂青,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当地这家报社成为一名记者。

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采编知识的我,刚一上手错误百出,常常把一篇新闻稿写成文学稿,更因为马虎,隔三差五就在稿子中写错字。当时记者写稿用的还是稿纸,我总是写了撕、撕了写,也不敢单独出去采访。

令我感动的是部里的老师们给予我的莫大帮助,没有斥责,也没有严厉批评,只是微笑着和蔼地告诉我一切慢慢来,总会进步的。

后来,由于报纸整体规划,我所在的部门取消了。此后四年中,我先后换过多个岗位,其间两年的校对工作令我受益匪浅。

校对工作是个繁琐单一的活儿。

那时报社还是纸质化办公,记者和编辑弄好的稿件先经微机房工作人员录入,校对所做的工作是校正小样和大样上的错字错句。先戴上耳机用“黑马校对”软件校小样,然后再看大样。

那时我最能翻阅的一本书就是《汉语词典》,经常为“订”和“定”之类的易错字拿捏不定。

那时候刚来报社上班的年轻人都要先当三个月校对,校对工作让我认识到报纸文字把关的重要性。一次我发现一位记者在稿件中将一位市领导名字写错了一个字,便随手将错字改掉。

由于当天忙碌,忘记向记者核实,下班回家后心中仍旧忐忑不安,生怕自己改错。就这样,心惊胆战地度过了一个夜晚,所幸没有出差错。这件事令我得到一个教训,遇到问题多方求证方能稳妥。

图片来自网络

02      那些令人感动的画面

在我心目中,最向往的还是一线记者的生活。

2004年,我加入到晚报记者的行列,为了更方便工作,我自掏腰包买了一部数码相机。

晚报报道以民生新闻为主,我由此接触到很多弱势群体。

还记得采访过的一家人,女主人患了尿毒症,老父亲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

采访结束后,善良的一家人非要坚持邀请我留下吃饭。当时全家人正为后期的医疗费用发愁,我不忍心让他们破费,并说采访是分内之事,但他们一直坚持让我留下来坐一坐,最终无法拒绝这家人的盛情,一起吃了一顿便饭。

后来我和他们虽然失去了联系,但一直都在牵挂着他们,不知道他们如今过得好不好?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女孩,她小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而成了植物人。多年来家人一直没有放弃,母亲坚持不停与女儿说话来唤醒沉睡的心灵,经过家人的悉心照顾,女孩的身体渐渐好了些。

我的一个QQ里如今还保存着这样一篇文章,是为一个在打工期间被烧伤的甘肃小伙倡议募捐的。经过媒体的呼吁和大家的帮助,小伙伤情稳定后回到了家乡,他哥哥还专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很多类似这样令人动容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些真实的事件报道以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红十字会和民政等部门都进行了救助,还有一些好心人慷慨解囊。而在这些普通人身上,我更看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追求和执著,也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十多年工作中,我陆续与农民工、小摊贩打交道,了解到各行各业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偶尔也会从我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些帮助困难的人们,总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是一名旁观者。

我想,记者在对社会各类事件做真实记录的同时,也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03    十年磨砺

平时在和朋友闲谈中,大家难免会抱怨自己的境遇不济,也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心烦失落,但每当看到那些为生命和生活苦苦挣扎的人,才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却又为自己的能力所限帮助不到那些可怜的人而深深愧疚。

在家里排行老小的我一直活在家人的关怀和宠爱中,从未受到任何无理的责难。但在跑热线新闻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冷脸和推托,甚至会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

曾经有一名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态度恶劣,事后又以报道不实为由动辄给晚报打骚扰电话谩骂,我心里特别气愤,整理好采访记录并与其他受访者沟通,大家纷纷愿意为我作证。正当我准备好与其当面交涉时,对方却软了下来。后来我了解到,这个人的主管领导对其的工作失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有一段时间,我为一个版面写作情感故事,常常会接各类的读者电话。一天晚上,我正在加班,一个男子打电话说他和女朋友谈恋爱未果,想不开要自杀。我吓了一跳,安慰他半天。后来他不断打电话来,说如何如何。我一边开始怀疑此人的心理状态,一边也着实有些担心他的安全,倾诉电话演变成骚扰电话,后来还是领导给我出招解决此事。

对于一些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报道,往往涉及到一些职能部门,有些单位的负责人会扯皮,会不接待记者,我们往往要想尽办法采访当事人。还有一些涉及到敏感问题的稿件,往往是斟酌又斟酌。

打黑记者王克勤曾说,平时的采访资料他总要保留五年,在出稿前会将所有细节与律师对证,以免出现漏洞。从这一点来说,记者如同行走在钢丝上的人。

从喧闹的现场采访状态回到冷静的写作中以及对稿件的加工润色,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和细致。

图片来自网络

04    付出与收获

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今天采些什么,与哪个部门联系,哪个稿子还需要核实……女孩子们省去化妆打扮的空儿,素面朝天骑着车子到处跑新闻;男孩们无法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与女友花前月下。他们就像所从事的工作那样,做人真实直率,做事认真细致。

晚报的记者们都很年轻,工作中你争我赶,生活中又互相关心。当你遇到了挫折或者连家人都无法言说的烦心事儿时,有人总会默默倾听,然后说:“兄弟,加油,我挺你!”稿子写不好时,也会有人提醒:“努力了,不要退步。”忙碌忘记吃早饭了,有人会把热乎乎的煎饼放在案头……

忙忙碌碌中,我经历了人生的两件大事,结婚与生子。

2011年,当我休完产假再次上班时,感觉大家工作的劲头儿比以前更足了,自己生怕落下别人一截子。

单位给每个记者都发了新的单反相机,报纸已实行全彩印刷,图片及稿件质量要求更高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加油,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更要对得起“记者”这个称号。

这个职业曾是我人生的最初梦想,踏入了这扇门后,才知道记者工作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容易和光鲜。

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发现自己触摸到的仍是冰山一角。

在报社的这十年,工作着快乐着收获着,从一个极其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的人,变得能主动与陌生人沟通;从不知道新闻为何物到熟悉各类新闻体裁,在不断前行中完善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有过彷徨也曾面临种种困难,逆境时告诉自己并不孤单,你身后还有一个团队,还有一群人承受着相同的压力。这时胸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会坚信最初的选择,继续坚守那一方阵地。

图片来自网络

05    回望来时路

当再次回忆起这段难忘的职业生涯时,我已经离开单位三年了。每年的11月8日这一天,我还是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个记者。

我的记者证仍然静静地躺在抽屉里,那个年轻踌躇满志的我依然在岁月深处冲自己微笑。

我写过的那些稿件,重新打开来,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字体仍记录着我当时的心情;我采访过的人,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都仿佛在我面前和我述说他们的故事。甚至,在某个午夜梦回之际,我感觉自己忙碌地收拾东西:相机、采访本等等,准备好一切随时出发。而我的同事们总这样说,没事回来看看,感觉你还在这里。

幸运的是,当初我选择这个职业是由于我最初的梦想,一路走来,有艰难有喜悦。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我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但我仍然关注着我的同行,关注着纸媒。因为我深深知道作为记者的酸甜苦辣。

我想,记者的价值,不在于这个职业头顶的光环,而在于每一个辛苦奔波身影的背后都有一大群真正需要他们的人。

祝福所有的记者和媒体人,希望大家能劳逸结合,保重自己。

祝福所有为梦想付出努力的人,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至少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