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笔记
贫穷=贫+穷。贫就是没钱,而穷就是走投无路,处境困窘,并且这样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没有希望。
慈善扶贫效果不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缺乏反馈机制,那么扶贫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所以需要更深层次的去考察研究穷人的真实需求。
1.饥饿
穷人应未获得全面营养,因而影响下一代的智力和前途,难以脱贫。
穷人缺粮并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代社会及时是非常贫穷的人,也是可以吃饱饭的。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体力活减少,吃得也越少,穷人们省下钱在进行“消费升级”,对娱乐需求大(电视,红白喜事)。宁可吃差点,也要省钱兼顾其它需求。
根本问题在于食物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粮食援助应以向对孕妇、儿童提供营养支持为重点。
2.疾病/健康
穷人普遍重治疗,弱预防,因为急疗效,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并且对公共医疗系统也不信任,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观念。
预防效果差主要是因为政府保健服务者的高缺席率和动力缺乏。信仰即信念和原理的组合,没有相信预防的价值。
3.教育
穷人家孩子不上学不是因为没钱,大部分中小学都是免费的,但还有很多孩子不愿因上学。
是因为整体教育质量低下,老师缺席率高;对于家长而言教育是一种投资,但回报太晚,看不到价值,也不想放弃孩子现在能赚到的钱,关注眼前利益;因精英选拔制,学生赶不上进度也有可能被学校放弃。
因此需要降低对教育的预期,过高期望如果达不成会容易丧失信心变得消极。与素质教育不同的是,要注重孩子核心能力的开发,侧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针对需求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关键。
4.人口
因为无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认为孩子是养老送终的唯一希望,所以越穷越生,从基数上来保证概率。就挣钱和养老来看,认为男孩比女孩有用,从而重男轻女。
Q:为什么贫穷?
A: 1.信息不对称。
缺乏信息和见识,容易做出错误决定,错误决定带来灾难。
2.时间矛盾。
喜欢做短期就有收获的事情,相比未来一段时间才会看到的收益,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眼前的快感。当感觉到目标很遥远时,难以感受到动力,可以把目标设置的更近一些,这也是穷人实现目标的有效方式。
3.对未知事物存在执拗的偏见。
Q:为什么我们比穷人过得好?
A:我们和穷人的唯一区别是我们有相对完善的福利体系,很多东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有些选择也不需要面对。贫穷的本质是人性使然,而穷人面临大量选择,反复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原本就稀缺的自控力,穷人是需要不断去运用的。
我们和穷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犯的错,我们也常犯,在认知思维上我们很多时候和穷人是一样的。穷人陷入的困境和我们的困扰似乎都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等。
Q:怎么才能不掉入“贫穷陷阱”?
A: 1.避免用无效的方法在解决问题。
认真思考需要什么结果,什么事情对达成这个结果最具价值。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才能高效的解决问题。
2.提高见识,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事无绝对,少一些偏执,并保持期待。
3.避免时间矛盾,短视。
眼光稍放长远些,通过长期持之以恒来获益,获得更持久的满足感。
4.提高抗风险能力
我们想象着会在将来购买的东西,并不是今天已买下的东西。
5.避免用直觉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