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疗愈

谈谈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

2016-05-08  本文已影响1556人  林安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波实验者,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和00后的孩子们相比,我们稍显幸运的一点是见过没有互联网时世界的样子,虽然那时我们还小,对世界的触觉和认知没有成年后敏锐,却也多多少少在心中有了模糊的对比。

00后的孩子们却不同,他们生下来就有手机网络,联系用QQ, 写日记用博客,第一场恋爱可能是网恋,“菜鸟”“然并卵”等网络语言比书面语用得溜。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网上的人,我们却是被网络与现实割裂成两半的人。我们和00后唯一的共通点大概就是:我们都有网络人格。

其实追逐源头的话,网络人格从QQ时代就已经初步形成了,那时虽然没有微博、微信,但是有QQ空间啊,虽然大多只发些小情绪、小牢骚等没什么营养的东西,但有些话题,我们只愿意在网上说。后来随着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社交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网上表达自我,我们的网络人格才开始逐渐往多栖发展。

记得是在我上大学那会儿,身边开始有人使用微博,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粉丝”、“大v”,也开始正儿八经地在网络上表达自我,除了没营养的生活小事,也开始对某些网络事件发表看法,也分享电影音乐,聊戏剧文学。到后来有了豆瓣、知乎等以兴趣和知识进行social的社交平台后,你会发现很多平时在生活中看上去平凡无奇的一个人,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展现出了你从未见过的一面。也许是你从未关注过的某个不爱说话的同事,居然成了豆瓣网红,每天和你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玩手机的学渣,成了知乎上的大v。你去看他们在社交网络上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和分享过的故事,再回过头来看身边朝夕相处的这个人,居然会感到陌生。然而他们在网络上的这种身份,很多时候并不想让你知道,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被他们很好地区分开来,在哪个世界就用哪种姿态,毫不含糊。

现实生活往往是琐碎、庸碌、乏善可陈的,除了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和消磨时光的聚会娱乐,没有空间留给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交流。但是自从有了社交网络,平日里难以启齿的兴趣梦想、诗与远方,终于在网络上有人倾诉了,网络世界不一定有人懂你,但至少屏幕背后的嘲笑和尴尬你看不见,他对你的了解除了一个网络ID,再无其他。这是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永远无法带来的安全感,所以某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网上的陌生人可以坦诚相见,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却遮遮掩掩。那是网络人格最接近我们的真实人格的时候。

但是随着后来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一切都变得复杂了起来。

我曾经说过,想了解一个人,就去看的他的文字和朋友圈,那时候我相信网络人格更接近一个人的本来样貌。现在这招行不通了,因为文字也可以伪装,朋友圈成了一个塑造自我形象的舞台,越来越多人在网络上展现出的是他们希望被别人看见的样子,我们的现实人格被搬到了网络上。

刚工作那会儿,我是一个社交网络上的话痨,有什么想法和好玩的事情都往朋友圈和微博上丢,还经常会原创一些段子,也会恶搞自己。那时候身边的同事总说“你在朋友圈和现实生活中反差太大了吧”。要知道平时生活中的我大部分时间比较安静,只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面前话多,大多数情况下能说一句话绝对不会说两句,有时会显得比较无趣吧。所以当时才会有男孩子对我说“你要是现实生活中也这么有趣就好了”。那时我一般礼貌性地笑笑,毕竟他们不知道有一种人格叫网络人格。

后来,我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过不少网络和现实反差特别大的人。有一年,组里来了个特会写的实习生,他还没进公司,我和几个同事就被他在网上写的文章征服了。从文字来看,这是一个既有文笔又懂幽默的男孩子,面试的时候他打印了一本自己写过的几百句情话,句句都可以拿出去当撩妹金句用。

然而他来了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十分内向且容易害羞的男孩子。他说话时你要凑近到2米之内才能听清,在他实习的那几个月里甚至没有直视过一次我的眼睛。这与网上那个金句连篇、机灵抖不停的男孩子完全对不上号,然而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并不以此为奇。

我也见过一些知乎上的人,大学时在知乎上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孩子,几乎看了她的每一篇答案,当时觉得这么美好的人我一定要认识一下。后来我真的见到了她,原本觉得会是个稍显内敛的萌妹子,见了本人后发现是一个很局气的girl,身上有许多同龄女孩没有的成熟气,非常有个性。

她的这种个性在来北京的后几年渐渐开花结果,使她变成了一个酷女孩。玩滑板、泡夜店、抽烟喝酒、纹身鼻环,微博上每天要操世界100次,知乎上也渐渐自称朋克脾气差,某天晚上在酒吧又见到了她,朋友只看了一眼就说这是一个玩得很开的girl。

这些年我没再联系她却一直在关注她的动态,我知道她身上曾经吸引我的那份美好并没有丢,只是换了一种更激烈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无论是那个曾经在网络上让人如沐春风的姑娘,还是如今这个三句话不离傻逼的朋克妹,网络上的她,都是最真实的模样。

这几年我渐渐不怎么爱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曾经,每一次表达带来的都是快感,恨不得在网上把自己剖开了给每一个朋友看,现在每一次表达带来的却是羞耻感,微信里认识不认识的人越加越多,每发一次朋友圈都要犹豫一会儿,有时还要分个组,这一部分的我哪些人可以看,那一部分的我哪些人不能看,觉得自己越来越分裂,如果将网络人格再做一次细分,我还可以划分出微博人格、豆瓣人格、知乎人格、朋友圈人格...

这个时代,没有谁是可以仅靠一种人格就能轻松混迹人间的。所以,下次如果再有人问你:“诶,你这个人怎么跟网上不一样?”,可以在心中甩一个大白眼然后回答他:

“说得好像你在床上和床下是一个人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