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光明大道易经,宗教,哲学,心理学,中国传统

《论语智慧》第一章之5:君子畏天命

2019-05-23  本文已影响4人  月儿明_0311

5.君子畏天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1],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3],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

【简 注】

[1]天命:上天的意志和命令。

[2]圣人:指道德高、智慧也高的人。

[3]小人:西周时对被统治的生产者的称谓;春秋时对被统治的劳动生产者的称谓;春秋末年以后对无德者的称谓。

【意 译】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它,同时轻忽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理 释】

想看更多精彩文章 请在微信搜索 精挑细选好文章

天道由上而下,注定一切时空及其标准。天道之下的层层生命,虽有境界、状态、表述不同的差异,却都符合天道。人难知天界,人却易知人界的表象。人尽管懵懵懂懂,天却必定给以明白无误的教化。

天的代言者,即为大人与圣人。大人与今日败坏的官吏无关,圣人与今日污浊的犬儒无关。大人与圣人,是真正的君子、高人、大德之士。

人不能不敬畏天命,因为人由天道而生,人由天道而存,亦由天道而往;人不敬畏天命,必被天道唾弃,也就不能在天地之间容身;人无容身之地,人就只能全盘解体、毁灭。

人不能不敬畏大人与圣人,因为他们的言行,必定符合天道,必被视作世人的准则与参照;人不按照大人与圣人的教化行事,人就违逆天道,也就置身险境。

今多狂悖无知之人,以无神论、唯物论与科学主义为基准,放言战天斗地,无所不能。当他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说的时候,他也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尽头不只是人生的尽头,决不能由他一条区区性命来偿尽:如果有地狱,他必在地狱饱受煎熬之苦;倘若有子孙,子孙必受无穷祸害。

【例  述】

想看更多精彩文章 请在微信搜索 精挑细选好文章

唐太宗曾向天监官李淳风询问大唐的国运。李淳风在《推背图》中推出:“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大惊,本想将武姓之女悉数杀死,但他转念一想,既系天命,就不能以人力违抗,因此作罢。

春秋宋国,有一人乐于行善,三代不曾松懈。某日家中的黑牛生出白牛犊子,便向前辈先生询问缘故。

先生说:“这是吉事,可用它祭祀鬼神。”过一年,他的双眼瞎掉,黑牛再生白牛犊子。他又让儿子去问先生。

儿子说:“以前信他,害你双目失明,岂可再去?”

他说:“圣人的话,先背离而后偶合,你不妨再问。”

儿子面见先生,先生说:“这是吉事,可用它祭祀鬼神。”

他坚持按先生的话作,儿子的双眼又无故瞎掉。以后楚国攻宋,城池失陷之后,守城者俱被屠杀,唯独他们父子,因双目失明而幸免。等到围困解除,他们的眼睛又重放光明。

前后两事,虽确有其实,却难为今人所信。今人乐以迷信、封建、偶然之辞来搪塞,却不愿用心思量天命与因果。倘若天命在周,太宗即使杀尽武姓,武则天依旧无恙。即如太宗自己,虽不是长子与太子,却最终继承皇位,避不开天命的安排。

万物与人事之所以变动不居,即因天道不偏不倚,物、事的善恶却起伏无常;以前者来均衡后者,后者就必然体现出善恶有变之后的对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