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4)
四、战前的最后外交努力和战争爆发
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而报偿也将更加丰厚。
1853年,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国全权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日后他还将是战争中俄军的总司令。
缅希科夫家族在俄罗斯很显赫,一直是沙皇的心腹。女沙皇卡特琳一世出身卑贱,后来成为老缅希科夫亲王的情妇,得以接近彼得一世,再后来成为彼得的妻子,加冕俄国皇后,并在彼得去世后成为俄国女皇。可见缅希科夫家族得宠并非偶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43560/7c1b30149d8aa0e8.png)
亲王于1853年2月到达君士坦丁堡。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现在的前南地区的黑山)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43560/511e42c5a15ee9d6.png)
对土耳其来说巴尔干叛乱就是家常便饭,但发生在这个时候,土耳其也暗自叫苦。
起初缅希科夫的要求仅仅是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管辖权。沙皇却有别的打算。海军主张采取行动,沙皇本人也视察了陆军,并在克里米亚进行战争准备。按照外交惯例,这是炫耀武力,为外交行动制造声势。
问题是俄国在土耳其问题上以往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这个耐心,好象谈判只是个过场,它的要求只会在战场实现。
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保证沙皇对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拥有保护权。作为善意的表态,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
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因为在巴尔干地区东正教显然拥有最大的势力。苏丹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任何一个苏丹也不敢答应。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这次不同的是,还有法国的支持。谈判陷入僵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43560/43fe5bb0d0b5b924.png)
5月22日,缅希科夫亲王离开君士坦丁堡。
亲王相信,这个威胁姿态会使土耳其最终屈服于俄国的压力。从另一角度说,俄国的耐心有限,俄国已经准备用军事行动来解决危机了。
31日,俄国对土耳其最后通牒。
6月4日,土耳其苏丹发布敕令,宣布保障基督教会特别是东正教会的豁免和特权。但俄国并不满意,发表宣言说要保护在土耳其的东正教会,并且俄国为监督土耳其将依据《亚德里亚堡条约》进占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为了给苏丹打气同时警告俄国,6月13日英法联合舰队驶入贝西加湾,这非但未能震慑俄国,反而深深刺激了俄国。
维也纳坐不住出面协调,因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对奥地利也很重要。但是协议草案是由英、法、俄三国背后妥协达成的,苏丹拒绝了这个草案。7月2日,俄军越过普鲁特河,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10月5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战争爆发。从战争开始,战争就显示出浓厚的政治意义,这将持续到战争结束。
文 | 云间大彭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