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笔记(五)
今天阅读《认知觉醒》第五章的前三节内容。这一章的主题是: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包括七节内容,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第五节 打卡:莫迷乱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第6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一、知识点
1、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匹配原则不只适用于学习这一领域,其他如健身、运动、阅读等等领域,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律。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但是,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就是提炼目标、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自然能做到了。然后通过自我测试、反思,获得反馈,这样做能不断优化自己关注的要点和小目标。
学习不只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突变。
2、深度学习。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作者以阅读为例,说明什么是深度学习。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3、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
(2)、深度缝接新知识。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的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
(3)、输出结果去教授。“教”是最好的“学”,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持续反思可以让人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4、深度学习的好处。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
(1)跨界能力的提升。一些人之所以能够轻易跨界,是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某些才干,当你换到其他行业时,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底层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非常吃力了。
(2)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只有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入时,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深度学习能让我们更大概率地收获意外的惊喜。
(3)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如果自己在一些领域的认知积累得足够多,那么,即便是面对影视节目、娱乐八卦、或新闻热点等,这些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事物时,也同样能调动高级认知,把它们与有益的思考关联起来,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但前提是你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5、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
(1)、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2)、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3)、保持好奇心。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要像孩子一样保持纯真、保持好奇心,不然的话,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
(4)、常说一句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者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二、阅读感悟
这一章内容多,信息量大,我愚钝的大脑真的是应接不暇。就本章的主题,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已经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感到颇为震撼。因为从开始上学起,自己就是努力学习的典范。认为学习就是要努力再努力,靠意志力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但付出的时间与收获的成效相比,往往事半功倍。有时候也苦恼努力的结果,但又不明白问题真正出在哪里。
现在通过阅读《认知觉醒》,我似乎找到了这么多年来自己学习的问题所在。那就是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从不回顾、思考、反思,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和原来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过不了几天就想不起来自己学过什么。表面上看似乎很努力,实际上这是最低水平的努力,努力了没有结果,或者收获微乎其微。
书中说,关联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回头一翻,很多内容就像没看过一样,但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却很难被忘记,让自己发生改变的观点,必定印象更加深刻。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我在这里试着梳理每章的知识点,以加深对阅读的印象。说实话,有许多内容自己读一遍、读几遍也未必能深刻地领会,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但是,它给我思想上带来的震撼还是不言而喻的。我想,正像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说的那样,“读书大概就是这样,大段大段的文字读过,最后有那么一两句话打动了你,改变了你,阅读的意义就实现了。”
三、学以致用
《认知觉醒》这本书,之所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是因为它让我意识到自己这几十年来,在认知方面,压根还处于模糊状态,头脑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喜欢躺在舒适圈里,沉溺其中,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这种模糊,让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都遭到了困扰,没有驱动力和执行力,无法实现自己的成长。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有意识地用书中学到的理念,指导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在变好的路上,从小处做起,能改变一点,就心满意足了。
以前的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专注,总是容易分心走神,往往花费了时间,做事效率低,还影响了心情。现在我每天不管做什么事,都在尝试提升自己的专注力,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以前也基本上每天早晨出去运动,但是在快走或慢跑的过程中,大脑中充斥的都是与运动无关的内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让人不愉快的某个瞬间,自己想去做,而又觉得无法按自已的愿望去做的某些事情,等等,在大脑中走马灯似的来回巡演。运动的过程并不是身心享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胡思乱想的过程。现在,运动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摒弃大脑的胡思乱想,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把心神定在运动本身,去感受迎面的微风,感受大自然的景色。整个运动的过程,轻松愉悦,收获了发自内心的运动的快乐。每天早晨醒来,内心深处便生发出一种渴望,赶紧起床,出去运动,而不像是以前,靠意志力支配自己起床、出去运动。
积极学习,尝试进步,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