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小灶5班】读好书【小灶2班】读好书

哈佛学长的社交焦虑——怯弱,拘谨是怎么回事,如何克服?

2019-08-20  本文已影响1人  16f72f5ba73f

说来凑巧,最近好几位朋友聊到这个社交焦虑问题,以及谈及到原生家庭。

L 是我一位同学,后来被父母转去国外。

顶尖哈佛商学院毕业,是我们当初同学眼里的佼佼者。

曾经我们一起主持过一场外语活动月大赛。那个颜值又高, 从小成绩又好, 张口迎来一阵阵迷妹尖叫声的他彪着一口流利的日语。

很难想到他会和“害羞”“拘谨”“胆怯”“恐惧”... 等等不自信心理沾边儿,阻碍本有的光芒得不到放射。但这却是许多在外人看来优秀个体的真实现状。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自信和怕的东西,怕高,怕小丑,怕窄小的空间。

甚至有些人怕人多的场合讲话,怕标新立异。

当某些因素阻碍我们社交时,就真的需要好好静下来分析原因和解决了。就像L的深度觉知

我相信意识到自己遇到这样问题的人都是智慧的,甚至说认知层次较高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怯懦,拘谨被解释为——因某种事物引发了内心恐惧点而产生。

许多聪明的朋友并非不知如何解决,只是潜意识抗拒去面对恐惧面,便成了阻挡的屏障。

比如, 过去有些事情明明可以做到但不敢尝试,怕被否定 ,被批判,被拒绝,被严格要求做好,总结就是怕被评价怕失败,本能就抵触去接触。

这个恐惧面不是来自外围而是内心,与自己内在作斗争, 去打破恐惧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

如何解决呢?

我们都是给别人策划头头是道,自己遇到问题张皇失措。

所以这里不多讲完全感同身受之类,每个人情况处境都不同,但共同点却都来自内心。

我们要怎么办呢?

将自己的心先打开去看看恐惧点在哪,当你真的能面对恐惧面把它说出来的时候基本就已经被自己破解了。

谨以此篇给身边人一个参考我怎样一点点摆脱拘谨,在主持台上一点点克服心理问题。

同时,这里有一些和身边朋友聊到的见解和大家分享~

一.  找——恐惧源 

把“潜意识里不由自主的抗拒”转化为“意识内的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有研究报告表明:人已忘却的童年经历,会潜移默化地追随我们一生,恐惧,愤怒,悲伤,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的根源都是童年经历。

那么, 第一步——追溯童年记忆

你肯定听过传统父母,长辈,老师告诉我们:“严师出高徒”,“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尽善尽美”这些听起来那么严肃不阳光的词。

我是被 [完美主义] 和 [精英思维] 误导很久的人。

在这一路走来,跳过坑,错过路,一直追着风向标去往精英人堆里扎。

1. 和许多人一样,过度谦虚,取得的成就总觉得只是幸运。

2. 解决问题总希望事情达到完美。

当小朋友们在玩各种好玩的游戏时,我被安排在形体房一遍,十遍,百遍练芭蕾基本功。

“规范,严谨”是古典芭蕾的主导思想,每个动作要求高标,脚没有绷紧,手不到位被训是家常便饭。

成长中看到严肃的人就有种敬畏感。

小时候经常听到他们挂在嘴边的那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背后教导让我知礼懂礼,跟爷爷学习书法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要说上述看似对我都有益,但在传统教育理念里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长辈几乎听不到任何称赞,鼓励和肯定。

潜移默化中让许多人否定着自己, 慢慢就变得不自信。

那种方式的爱错吗?

好像也没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希望他们可以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没有考虑到,在思维还不健全的孩子们认知里,很难被意识到这种没有称赞的语言是种爱,某种爱的缺失会造成长大后的“没有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以科学的手段剖析赞扬是人的需求。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在七岁时曾受过虐待,那么内在就会有一个敏感,充满恐惧的七岁小孩。”

当接触到一些事情让我们回忆起痛苦的经历时,即时童年事件已经忘却。

但当时的感受会储存在我们的感知系统内,长大后遇到类似的经历时,那股感受会复活在我们的感知里产生抵触和恐惧。

我想这就是大部分人缺失安全感最根本的原因。 

但我们真的要被这些侵蚀自信吗?

答案是一定不要。怎么办?去解决 !

任何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痛苦甚至不自信, 只是触及点不同。

现实是:没有人能得到心灵圆满的满足与安慰,或多或少都有缺失

 二. 如何克服 ?

1. 冥想 

回忆童年经历那些影响你的特殊事件。

列出童年让你痛苦,不开心压抑情绪的事情,甚至路人甲无意的一句话让你一直不理解和记恨。

重新在脑海里过一遍,将事件细节详细写出来,当时的感受也写出来,去找事件敏感性词汇从你的敏感区转移到感恩区。

事件人(目前还能联系上的),假如是父母,那么公开去和他们谈一场话,可能有人说,有代沟他们不一定理解。

那就用信封,像给5岁小朋友讲故事一样用最朴素的语言去阐述事件,感谢他们,阐述你的感受,渴望怎么样的效果。这样一种方式去表达去解开心结。

剖析回忆, 面对恐惧根源的过程一定是痛苦难熬的,一旦找到根源去解决,未来就不怕导火索再次引发。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可有效整合情绪的痛苦。

2. 解心结 

我们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有时我们会隐藏一些事,以保护自己。

有时候,我们做了不擅长的事情失败后的挫败感无法承受从而否定自己。

但我们不必害怕,因为真相永远是一件好事,真相让我们自由,让我们更亲近更真实。

所以不要害怕暴露不足,不足正是给我们预留了进步的空间。

睡前感恩每天遇到的人和事,想想那些好的成就我们,那些坏的历练我们。最终是为了强大自己。

不是强大了才做某件事,而是做某件事为了使自己更强大。

在找影响源头的时候也希望我们客观的看待这种情况,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世上,也会第一次为人父母。

这一代修复上一代,下一代修复我们这一代的思维漏洞。这才是人类变迁的过程。

必要时,学会降低自己要求去克服怯弱。

我们的高标准有些来自家人,有些来自和优秀的人攀比,有些来自社会舆论。

但别忘记生活和身体是你的,只有你可以善待你内心的小孩 。 

正如北野武所说:“我们终有一天要学会和原生家庭和过去那个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无论它在你看来美丽或丑”。

感受原始欲望,接受原始恐惧, 最终去和解内心不再去纠结。

3. 利他心

尝试做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帮助别人的事情,提升自我价值感。

利用商业模式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利他就是利润,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利他本来就是人生和经商的原点”。

人只有先贡献 , 先付出, 才有机会享有等同价值的回馈 。

这会产生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现象,你帮助的人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好,人际关系越好幸福感就越充沛的良性循环。

忘却那些曾经伤害你的话或者别人侵犯过你的行为,去相信善良和邪恶是相对的。

有句话是说:在困境这条路上没有贫富贵贱,人人平等。

那么也就不用见到大咖就把原有的光芒调暗三分,不卑不亢去请教学习。

也许A走下坡路的时候会碰到曾经帮过的B呢...

也许有人说,这些我都知道啊,可是现实遇到事情它就又显现了,怎么办?

1. 在美国看过一个经历大磨难跌入低谷的女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you can kill ambition , but you can’t kill confidence”

你可以杀死你的野心,但不能杀死你的自信。

2.  比如:和陌生人谈话拘谨。

那就开场直说“你介意我手里拿个什么东西吗?”

把恐惧事件当作你不会的,清零去学习。

列出让自己恐惧的事情,从小事开始一件件克服

心理学上提及到:当手“有处安放”会比“无处安放”时更容易放松下来。

总之无论如何, 请不抱怨原生家庭,这本是伪命题。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完美的家庭,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更没有完美的家风。

我们所秉承的习惯里面对你的人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肯定也有正面的一面。

没有那么多对错可言,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安全感:为家庭,为事业,为未来,为孩子,为这个社会和世界。这个世界运行状态如此。

如果一开始做不到不纠结这个问题,那就先把心理疏通,再去接纳,去宽容。

感恩你的耐心能看到结尾,这里就写到这儿了 !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吧 !

-完-

欢迎转发分享

加入《自律读书会》指南:

联系学委,抱你加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