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四名?爷爷,爷爷,爷爷
2018年02月28日下午,我还在公司上班,看到群里她奶奶发了语音,说小鱼儿又会叫新的人了,让我们猜是叫谁?我和小鱼儿外婆都不约而同地猜,要不是爷爷,要不就是外婆,但是最大可能就是爷爷。
晚上,我回到家,她奶奶兴高采烈地给我说,小鱼儿会叫爷爷了!
她奶奶眉飞色舞地描述着,小鱼儿和她睡完午觉,懒着不愿起床。“走,让爷爷买耙耙”,“爷爷,爷爷,爷爷,耙耙,耙耙,耙耙”( 粑粑是重庆方言里说的馒头),小鱼儿突然就开始叫爷爷。她奶奶高兴坏了,赶紧在微信群里让我们猜这次叫了谁。
前三名的归属
前世的小情人果然不负众望,爸爸永远都是第一名,有事没事都是叫爸爸,指着墙上我和老公的婚纱照叫爸爸,玩起来高兴了更是会爸爸、爸爸地叫个不停。
我就没有这么好的福气了,历时会叫爸爸之后一个月才会叫妈妈,而且是只有哭,闹,要吃的,才会喊妈妈,甚至有时候看着我要么就不叫我,要么就把我叫成爸爸。去年10月份她和奶奶在老家呆了大半个月,据她奶奶说她更是一声都没有叫过我。
她奶奶是第三名,我家教她叫爸爸的妈妈叫婆婆。在最开始她还不会叫婆婆,她婆婆常说“照顾她最多的人,反而没有叫,照顾得少的人天天挂在嘴边”,的确平时老公早出晚归,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还没有我多,婆婆是照顾她最多的人。怎么就想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先叫爸爸!
后三名的角逐
对于她叫人的顺序,其他三位非常驻人口一直都在猜测,谁能拔得头筹。本来继婆婆之后,最看好的的顺序就是外婆,毕竟只要再发一个音就行了。而且外婆也经常来重庆玩,所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次爷爷能在本次比赛中胜出,其实冥冥中早已注定。以下是我的分析:
爷爷是叠音词,而小孩子刚开始说话时,通常都是说一些单个的名词。比如“袜袜”,“狗狗”,“抱抱”,“嘎嘎”(重庆话:肉)。她会发现身边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名字。所以,她能够将某些名词从听到她的话中分辨出来,并加以学习和练习。
爷爷从外地回来的一个月,几乎和小鱼儿形影不离,而且对小鱼儿非常好,可以说是溺爱,爷爷回来后,小鱼儿要干嘛,他就马上干嘛。所以爷爷一个月的感情投入,小鱼儿感受到了对她的爱。
小孩子有自己的外部秩序,外部秩序不是对物质本身加以区分,而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她把爷爷的发音和爷爷这个个体相结合,组成了她对爷爷的总体认识。以前只是知道这个人好像很熟悉,但是不知道他是谁,而当她明白,他就是爷爷,发音也就是爷爷的时候,就加强了外部秩序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简单的事情,感情的投入,孩子的理解。
爷爷的爱,从每次的通话中蔓延,从每次的视频里溢出,他只身在异地,疼爱小鱼儿却无法做出行动,看到小鱼儿穿得少,就吵婆婆没给孩子穿好衣服(其实当时重庆不冷);看到小鱼儿病了,急的不行;看到小鱼儿喜欢吃嘎嘎(重庆方言:肉),满眼都是疼爱,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给她。
小鱼儿通过这样的方式回馈了爷爷的爱。虽身在异地,确实当之无愧的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