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期已过,想成功太难!-谁说的?
文 / 董小琳
问你个问题:
如果以下两种成功摆在你面前,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连续不断的小成功。如“沾衣欲湿杏花雨”般的,细雨霏霏、绵延不绝。
2、“憋大招”后的一鸣天下。像激流勇进最后冲下来的那一刻,兜头盖脸地让人猝不及防。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请记好。
我们先来看书。
你大概猜出来了,我们今天读的书,跟成功有关。但绝不是干巴巴的“成功学”。
你有过职场迷茫吗?
你摸过“玻璃天花板”吗?
你想过换一家挣钱多的公司吗?
这些问题后来解决了吗?
如果没有,我要把这本《洞见》送给你。
仔细研读三遍,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什么书,会有这么神?
那就要说到这本书的作者了。他是有着3000+小时咨询经验,被称作职业生涯咨询领域,实战派标杆人物的赵昂老师。如果你读过赵老师的《在人生拐角处》,就一定会对我刚才的推荐表示赞同。
在《洞见》的后记中,作者写到:
把每本书当做封山之作。
由此可见,时隔2年,赵老师又出了大招。
如何面对失败
不对呀,今天不是讲成功吗?
没错,但谁能保证在成功之前,没有过失败呢。
7月9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上市。
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的雷军发圈称:这是第二次。
关于雷军的创业史,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很熟悉了。
从1992年加盟金山开始,20多年在互联网圈里的摸爬滚打,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小米。
其实,只要是走入大众视野的创业者,谁的身后,没有一路的疲惫?
很多人,喜欢看大佬们的创业史。想从前人的身上,学到经验。
我们暂且不论时代的风口早已今非昔比,单就故事中的认知来说,你确定自己能学来吗?
“因为成功而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假的。因为失败而总结的经验确实刻骨铭心的真实。”
赵老师在书中说。
成功的原因有千万种,而失败的原因只有一种,那就是——认知不够。
因此,移开那些羡慕成功的目光吧。
正面失败,积累足够的认知,才是你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
把特长变成能力
前几天,有小伙伴问我说:“小琳老师,我想做知识付费。能给我些建议吗?”
“你具体想要做哪方面呢?”
“……我比较喜欢写文章,能做点啥?”
好吧,我想说:亲,你的认知积累,恐怕真的不太够。
首先,“知识付费”不只是四个字。
其背后包含着一套庞大而又具体的框架结构。以及支撑商业变现,隐藏在它背后的假设条件。想要进入一个新领域,这些都是必要的认知。
再有,“写文章”是技能,而不是能力。
比如说,有人找你约稿。按时提交后,各项数据都不错。对方为你付了稿费。
这算是知识付费吗?
在我看来,这最多是接了一个活,远没有到知识付费的程度。
因此,我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从积累认知开始。
具体要怎样做?
保持作项目的心态
写文章是“接活”。
但如果在写完后,你能结合各大平台的调性特点,做一些调整,然后进行发布与平台运营。
关注数据的变化与读者反馈,进行二次迭代。
从而调整自己下一篇文章的主题与风格。
这就把“活”变成了“项目”。
赵老师说:
能力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系统。
用发展系统的视角去做事,本身就是在完成一个项目。
去存量求增量
书中有一个比喻,我特别喜欢:
做事的方法,就像一艘小船,要有载舟之水,方可行船。
有多少成长,就有多少载舟之水。
因此,成长的增量,是我们达到成功彼岸,最关键的因素。
不妨还用写文章这件事,来举栗子。
在目前的文章里,有多少是已经很成熟的技巧?
有多少是读者喜欢,但你写不出来的内容?
你能说出哪个是存量,哪个是增量吗?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没问题的。
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做,也就自然清晰起来了。
与对的人在一起
作者在书中说:未来是人与人的联盟。
单打独斗,在互联网时代,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因此,与对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被我称为新时代最“幸福”的职业。
那谁才是对的人呢?
赵老师说:
一切根源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管你如何划分自己的人脉关系,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是:你要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才能找到那个TA。
难道不是吗?
在《洞见》这本书里,不仅有提升认知的详细讲解。
你还会发现:顺利实现职业转型,普通人的逆袭之路,多元职业的发展策略等等内容。
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找来原书认真研读下。
好了,还记得我们开头的那两个选项吗?
答案是,不管你喜欢哪一个,想要成功,二者必须兼备。(表打我……)
连续不断的小成功,可以帮你积累提升认知;
厚积薄发的全力以赴,可以促成量变之后的质变跃迁。
成功,首先是对自身的造就。
为此,你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欢迎留言。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作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