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立场和价值观不同,看待事情会迥然不同
今天听吴晓波频道的节目,他说有一个朋友的妈妈喜欢烧香拜佛,坚持了40多年,最近一次烧香从小板凳上摔下来骨折了,妈妈很伤心地说,我对菩萨忠心了40年,可是菩萨依然不保佑我,儿子安慰妈妈说,妈妈我觉得菩萨保佑您了,您看您80多岁,这次从凳子上摔下来仅仅是骨折而已,如果没有烧香拜佛的话可能会受更重的伤,妈妈听了以后心情大好,出院以后继续坚持烧香拜佛。
所以好事还是坏事,常常在我们一念之间。
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有不同的效果。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朋友的孩子在国外读了八年书,毕业后回国工作,但是这么多年来跟父母的关系都不太好。一家三口住着一个大别墅,可是孩子回国后就让父母在别墅旁边买了一个小公寓自己住。我朋友找了一个机会跟这个孩子聊天,问他为什么对父母有这么大的怨气,这个孩子说了几件事,但都是小时候因为不爱弹琴被父母打之类的事情,我朋友问他,你父母这么多年为你也付出了很多,你不觉得应该感谢父母吗?这个孩子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我朋友突然觉得有些人会念着你的好,可是有些人只会记得你的坏。这个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这个孩子的价值观让他只看到了父母1%的坏,看不到父母99%的好。
最近听一个妈妈说,她的女儿和男朋友相处了几年,关系越来越好。其他几个妈妈纷纷表示要取经,因为这个女孩从小到大都是娇滴滴的,给人不太好相处的感觉。这个女孩妈妈说,她女儿确实骄气,什么事情都是男朋友做,可是她女儿有一个优点,就是什么事情都是适可而止,“不作”。我听了还蛮感慨的,因为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很难把握这个度,有的时候一方对另一方太好,另外一方常常会不懂珍惜,有些还经常搞搞事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 这个女孩因为心智成熟,所以对和另一半的关系,把握的挺好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新书《叙事经济学》,就阐述了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心智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诱发出不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