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为什么不看朋友圈了

2016-04-08  本文已影响364人  青春是打了鸡血的明天

今天回学校做毕业设计的中期答辩,见到了很久不见的两个小伙伴,所以约起来一起吃了顿饭,吃饭的时候突然和杨小姐说起来最近很热的疫苗问题——

“你看到蒋老师那条最新的朋友圈了吗?”

诶?我愣了一下,咬着筷子摇摇头。

“啊,我跟你说,平时温文尔雅的蒋老师突然情绪激动地说起了……”

杨小姐兴致勃勃地和我说起关于蒋老师的朋友圈,而我却有些心不在焉。

原因无他,只有一个——我好像已经有将近半年没有看过朋友圈了,而且半年内也只发了两条朋友圈——一条关于一个APP的测评,一条关于一本最近读的书的读后感。

在现在这个离不开手机的更离不开社交圈的年代,我自己也曾经习惯于每天刷无数次朋友圈——起床时刷,上课路上刷,无聊的课上刷,课间休息时刷,下课路上刷,食堂吃饭刷,晚上休息刷,睡觉前再刷。每天工作最勤劳的不是我的大脑,而是我的大拇指。

为什么那时这么爱刷朋友圈呢?因为不想错过朋友的每一条动态,生怕自己的消息滞后,被大家甩在后面。也怕没有谈资,不能和大家同喜同乐,像被孤立一样慌张无措。

但其实最主要原因的是——我的生活没有属于自己的重点。

最离不开社交圈的时候是大四的上半学期,那时没课,同宿舍的也都去实习了,所以每天也没什么可做的,就宅在宿舍看看综艺节目,没得看了就靠刷刷刷来解闷。

这样的生活看似轻松惬意,但却是最具杀伤生命热情力的生活方式。因为我的人生重心已经倾斜——“我”不是重点,“别人”才是重点。

我开始关心别人过得怎么样,而不在关注自己过得开不开心;我关心别人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升职加薪,让自己憋了一肚子的羡慕嫉妒恨;我关心别人的“诗和远方”,却让自己“囿于宿舍和日夜(没有爱)”。

这样的我日益焦躁,原本丰沛湿润的内心田野逐渐干涸裂缝,变成了年少时自己最讨厌的不努力、只抱怨、狐狸吃葡萄、归因外部条件的丑陋样子。

但其实,别人过得怎么样,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去北漂,我就一定要去吗?悠然南山下,余音袅袅中难道就不好吗?他们夜夜笙歌纸醉金迷难道就一定比我清茶一杯遨游书海更有趣吗?他们热爱旅游走遍四方的时候,我也可以稳坐钓鱼台,铁杵磨针锻炼一技之长啊,为什么总要去关注别人然后伤害自己呢?

当我离开这些社交圈朋友圈的时候,我发现世界一下子清静了起来,就像在给收音机调频时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一样。

我一下子多出了很多的时间——

早上起床化妆的时候不再耗费精力用眼睛去瞟手机上的一条条动态,而是让悠扬清晰的VOA、CNN、TED陪伴;等公交的无聊时间也不再发愁大家都还没起床刷不出新动态,一本有声阅读的《明朝那些事》足够让我的脑袋彻底活动起来;中午午休时间也不会在一刷手机忘了时间没空午睡了,毕竟在脑子里背一遍九九乘法表或者思考一下晚饭菜谱就足够了;晚上回家的路上身体的劳累需要缓解,脑袋的负荷也需要减轻,看看车窗外的车水马龙,或者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不也很好吗?

我的周末不再是晚上吃白片睡不着,白天吃黑片睡得香了。我有时间有精力去爬山、去锻炼、去图书馆、去看展览、去画画、去弹琴、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寻找最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慢慢的我就会发现,我的生活变成了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优渥、有趣、充满希望,令无数个还没清醒的“我”忍不住为你点赞。

所以我不看朋友圈了,现在不看,以后也不会看了。

真是抱歉呐,我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必须马上行动了。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