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成长感悟婚姻育儿

“结婚吗?推你下悬崖那种”,孕妇泰国坠崖背后亲子关系的反思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1人  晨光微晓

1

据报道,6月9日,怀孕3个月的王女士在泰国乌汶帕登国家公园游玩时,不慎从悬崖坠落。

幸运的是:王女士从约34米高的悬崖坠落后,很快被人发现并奇迹生还。

劲爆转折:王女士之后的叙述把一个可怕的真相公之于众,“是丈夫把我从悬崖边推下去的。”

无耻的原因:王女士的丈夫俞某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才能忍心将妻子还有妻子腹中3个月的亲生骨肉推下悬崖呢?

随着调查和报道的展开,这个赤裸裸的事实摆在了人们面前——谋财害命!连亲生骨肉都一起谋害。

据王女士称,俞某婚前生意失败、挥霍无度、赌博欠款200多万,王女士替丈夫还了部分欠款之后停止替丈夫还债,而俞某将王女士推下悬崖,则是试图独吞她的财产。

到了这儿,刷三观的事情还没有结束。

狗血剧高潮迭起:当大家都在评论俞某禽兽不如的时候,俞某的母亲现身了。她的出现使得更加狗血的“剧情”相继上演。

俞某的母亲先是照顾儿媳并请求儿媳妇撒谎称自己失足坠崖,以此让俞某脱罪,被王女士拒绝。

在王女士说出真相俞某被捕后,俞母就又语出伤人指责王女士小心眼。

求儿媳妇不成,俞母雇佣律师,想让律师为儿子做无罪辩护。

但做下的恶总得有个说法吧,对此俞母也是侮辱了一把世人的智商,她把种种恶行的黑锅甩给了儿子身上的“小恶魔”纹身。

这波理直气壮的操作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而俞某母子的行为背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扭曲的溺爱,更是让我们看到溺爱的可怕后果。

2

如果说俞某母敢于挑战世人的认知,愚弄大众的智商是因为对儿子的爱,那么不难看出,这份过度保护到自私、无耻、不负责任的溺爱已经成为了经典的失败教育案例。

根据王女士的叙述,俞某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爱工作,没有责任感。

善于伪装、满嘴谎言。

自私、无耻、为了自己不择手段。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还有一对父母的质问,让我刷新了对“他还是个孩子”的认知

前段时间,佛山交警检查一辆鄂F号牌的重型牵引车,发现31岁的男司机使用伪造驾照,按照规定该男子要面临5000元罚款,以及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

这本是该男子行为应得的惩罚,但是与该男子同去交警大队的父母却对着交警愤怒发声:

你们太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啊,才31岁!你们为什么罚那么重?

中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也就意味着凡是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其性别、精神健康状况如何,均视为成年人。

虽然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但是作为一名已经因为交通肇事罪被拘役并吊销驾照的31岁男子,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吗?

知法犯法、错上再错,本就应该从重处罚。

但是父母的溺爱愣生生把子女养成了活在成年人躯壳之中的巨婴。

3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孩子出生之后,本没有善或者恶的概念,他会首先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而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

我们养育孩子,并不能陪伴他们终老,最终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付出劳动,承担责任,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溺爱却并不能让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常见的溺爱方式就是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给孩子特殊待遇、把孩子奉为中心过度注意、无原则地轻易满足孩子任何要求、一位袒护等。

在这种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有两个极端,一种就是自私、无耻、为满足自己不择手段,孕妇泰国坠崖中的俞某就是典型代表。

另一种就会出现在家无法无天,出门怂包一个的情况。

朋友家孩子就是这种情况。过年的时候,朋友家6岁的儿子到我家串门,进门坐得规规矩矩,看好我儿子的玩具想玩自己不敢说,哼哼唧唧跑到他妈妈面前,让他妈妈向我儿子要。

但是据朋友说,他在家可不是这个画风。在家的时候那就是怼天怼地意不满意会动手打人的小霸王。

朋友无奈叹息说之前自己忙事业,孩子丢给老人,老人觉得孩子小,宠溺包办代替的多了。

大多数被溺爱着长大的孩子有这样的特点:

一切感觉理所应当。没有爱心或者感恩,我想要的得到了是应该的,没得到就不合理。

没有规则意识。“我”就是中心,大家都应该围着我转。

自律差,能力低下。做事随心所欲,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反正有人代替——这也是家里横、外面怂的原因之一。

价值观容易出现问题。或者说,溺爱长大的孩子没有什么价值观,一切以满足自我为起点和终点。

有这样特点的孩子长大了,何谈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

溺爱让这些巨婴们拥有了成人可怕的破坏力,但却又像枷锁一样让他们的心智难以成熟。

4

作为家长,我们都是爱着孩子的,但是一味的溺爱最终会害了孩子。

《左传》有“爱子,教之以义方。”的记述,《资治通鉴》中也也有“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说法。

真正爱孩子就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他懂得规矩,只有在规矩的约束下,才能真正让孩子从“自我中心”的漩涡里停下来,抬起头看到别人,懂得爱和感恩。

2岁之前,孩子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而2岁之后,孩子开始将成长的目光投向自己以外,此时就应该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了。

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一致性原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能因为一时兴起,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孩子无所适从。

孩子的所有养育者就孩子基本的生活规则达成一致,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遵守。

孩子小的时候活动范围、生活内容相对单一,所以2岁之后,越早培养,孩子越容易形成规则意识。

二是温柔而坚定的原则。2岁左右,当孩子遇到规则不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可能会哭闹。此时不要责骂,而是温柔而坚定地坚持。

孩子在爱的陪伴下是最容易建立起规则意识的;而在父母这样地陪伴下建立的规则,也是孩子以后更愿意遵守的。

三是成人榜样的原则。给孩子立下的规则,家长也要一起遵守,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遵守,也更能认同定下的规则。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而父母的养育方式极有可能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轨迹。父母不能养育和陪伴孩子一辈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是父母送给孩子适应社会的第一份礼物。

我是晨光微晓,俩娃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喜欢阅读,在育儿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期待和你共同成长。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点赞转发,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