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快乐 《逃出大英博物馆》个人观后感
正值国庆节,决定写一下关于前几周看的《逃出大英博物馆》。
我们高中每天下午放学有一小时半的洗澡吃饭时间,很多班级会在这段时间里偷偷用教室里的一体机刷视频看,我们班也不例外。
我就是在和同学们一起刷视频的时候了解到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下简称逃英)。
后来放两天月假的时候,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好奇心,一个人在家观看了整部短剧,共三集。
由于我个人看不习惯这种特别短的剧情视频,所以观看前一集半的时候被迅速的节奏吓到了。
但等到第二集末尾的时候,从张永安拿起公共电话拨号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第三集结束,这部短短十几分钟的短剧在我心中留下了无法被取代的地位。
后来我们学校紧跟时事,在一个星期一让全校集体在教室一起看了这部短剧。
而那个星期一刚好是918,看完短剧没过多久,我们学校响起了防空警报。
逃英作为一部由小博主个人创作的短剧,在整体的质量上也许并没有那么优秀,但是却做到了许多资本的大厂都做不到的事情——用自己的力量展现家国情感,塑造了流量偶像剧没有的精神内核。
逃英讲述了在英国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品玉壶某天化作人形并逃出生天,在一位留英华人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回国的故事。
这部作品表露了我国人民希望海外流失文物归家的愿望。
当张永安对玉壶说出那句“走,回国。”时,女主演员在那时露出的那个笑容(演技薄纱现在很多演员)真的很真挚,就是那一个镜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两位创作者的真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女主角玉壶并非战争流失文物,而是我国在2017年制作并卖给大英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品,这也是为什么剧中女主角会说普通话的原因。
非常惊喜的是,不单单是女主角玉壶,导演也给其他文物赋予了语言情感能力,在逃英第三集的最后,出现了一段“玉壶在博物馆里念家书”的剧情,这段剧情可谓是全剧的最高潮时刻,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里逃出来,带着里面流失文物的思念,传达给国内博物馆里的文物,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文物的高音呐喊:
“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逃英的制作者“煎饼果仔”是90后,而另一位主演“夏天妹妹”则是00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用新时代中国青年人的方式、用自媒体的形式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让互联网社会备受感动,还接受了人民日报的采访,他们的行为值得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他们所传递出的内容更值得包括我在内的这代青少年观看,全国各地学校课堂上播放逃英传递精神内涵是正确的。
逃英的爆火也离不开社会热点事件——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案,不仅是中国文物,其他国家还有许多未能回乡的文物被囚禁在那个笼子里,它们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却因烈火与枪械被掠去海的另一端。
今年是祖国母亲74岁生日,时至今日,中国历经了918、77,经过了无数次战役,战后又不断摸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完成了从东亚病夫到亚洲雄狮的蜕变,越来越强盛,越来越有自信与底气,这是今天的中国人可以自豪地抬起头的原因。
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伤痛难以平复,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许无法体会过往的伤痕,只能对那些逝去的革命先烈说上一句:
“这盛世,如君所愿。”
2023.10.1
《逃出大英博物馆》台词摘录:
“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们说,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一定会帮我回中国的。”
“下一站是瑰葭路。”
“水月,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连的目光。”
“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 “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