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士教育感想
子女教育之道
杨孚衡 2017年9月24日 于多伦多
经得授权,只是代为转发。不代表本人观点。本人也不具有版权。朋友老杨的眼镜
今天11点半经朋友之邀去多伦多北约克 Highland 中学举行的华裔教会活动。从台湾赶来主持的牧师和牧师的夫人都是歌唱家,唱的歌曲很美、也很好听。我在听歌的同时,也看了教会提供的很多家庭教育与子女教育的文章。毕竟,北美华裔教会的很多活动的中心就是家庭的幸福。
我现在把几篇文章的内容总结一下,和大家共享。文章是他人写的,我只是觉得很好。我也希望其他人能从中受益。
华裔移民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中国人普遍犯的错误在北美再犯一次,而且更深一层。例如,学习要考虑今后的出路,渴望出人头地,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卓越的情结强加给孩子。这些都不能让孩子获得终身的幸福与满足感。教育要做的是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
1. 激发孩子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教育的精粹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激发孩子心中的理想、激情,让孩子从内心迸发出学习的动力。优秀的家长不是说教、而是示范。
2. 要为理想持久奋斗
目标不能是为自己、而是一定要利他。只有怀抱崇高的理想,奋斗才可能持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传统的中国思想是不对的,读书是为了利他而不是利己,是为了社会进步、更好地服务于他人。
3. 教育要解决五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1)疾病; (2) 文盲; (3) 贫穷; (4) 心灵空虚; (5) 贪腐。
4. 教育不是职业训练
曾经女生特别喜欢的图书馆学已经被淘汰,农业工程已经变为生物学或环境工程。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可能消失。所以,读书是学习解决问题,利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适应环境而具备不断调整的能力。清华大学倡导的学习是掌握涉猎知识的猎枪、而不是学习知识本身。
5. 理想必须从小培养
要孩子从小就体验世界,做义工、暑期工。要培养孩子有改造世界的理想。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付出可以增进自己的能力、社会也能得到好处;他身边的人也能从他的付出中分享他的成果,实现三赢(自己、身边的人、社会)的局面。
这里,我还可以列举一些故事来强化这些观点。
一个故事,是今天教堂里一篇文章说加拿大一个叫林布雷的女生,2014年以各科平均97.5分的成绩高中毕业,并获得6万加元国家奖学金,被所有报考的专业录取,包括神级的多伦多大学 Engineering Science Program。但是,她没有选择这些学校,而是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并在经过两年内学习各种学科之后,申请转学到芝加哥比较出名的经济与人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选择了新闻行业工作。
另外一个故事是2017年7月份的一个故事。一对都是清华毕业生但是比我年龄大的父母,双双成功取得伦敦一所大学的研究职位,成功将女儿按照他们的梦想培养成为高中极为优秀、并打下深深剑桥烙印的毕业生(三一学院读三年学士、三年博士和一年博士后研究的生物学家)。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女儿最后选择了工作前再在伦敦法律学院念两年书,获得律师资格证书,要去做一个出庭律师(Barrister)。他们由此为将女儿引入生物学而深感自责。在经过八年的从业律师经历和锻炼后,他们的女儿已经逐渐在税法律师这个领域内成长起来,更是由客户推荐和经过相应委员会的审查,被推举为全英国律师的五百强之一。在英国法律界,尤其是伦敦的高级律师事务所,一向是“牛剑白男”为主流的。作为亚裔女性,他们的女儿能跻身其中,说明客户和同仁们对于她工作的认可。当然,她也是剑桥出身和同时又具有较强逻辑思维的理工科训练背景(这对于税法也是更加有优势的)。
他们担心女儿是否会再来一次难以预料的转身。事情当然还没有那么快就到来,但是不知道是否端倪已经初露头角了。两年前,她又到剑桥注册了一个在职的英文创作硕士学位课程(Creative writing),今年(2017)已经毕业了,拿到了学位,带上了帽子。这已经是她的第五顶帽子了。因为,剑桥的学士学位获得后,三年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剑桥会自动赠授一个硕士学位。所以在她获得剑桥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得到了一个赠授的硕士学位。再加上一个出庭律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也是戴帽穿袍领取证书的),她已经有了四顶帽子了。她在这一次的学位学习中,一篇重要文章就是采访他们父母两个人在文化大革命时的一段经历。尽管是用英文撰写,但是对于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等,她当然要比‘纯粹’的英国人要“得天独厚”多了。父母不知道,她是否是真正地想写作,但是这毕竟又是她的另一个兴趣所在,父母希望她不要转换的太快,总要在律师工作上再多稳定一些为好。
反面的例子,首先想到的是1979年湖北高考状元蒋国斌,清华本科和硕士,美国核物理博士、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最后被老婆奚落而在博士后快要结束前在多伦多最繁忙的401高速公路上半夜跳桥自杀。老婆凌晨在警察敲门时才发现老公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