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断舍离——整理物品之于我的思考
从小就独自在外读书的我,对物品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和寄托,也有一种过度的收集和执着,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蜗牛一样,而那些物品就是我小小的壳,带着它们,去到哪里都会觉得很安心。
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家以后,物品日益增多,旧物品与新物品的叠加,渐渐的,原来空朗的房子,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而心也渐渐得不到真正的放松,满目所及的凌乱,已经谈不上情调和美感了。
所以,当意识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开始正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一:与衣物的对话
一个人的衣物,往往呈现这个人的外露的性格特征和表象,我却一直在几种风格中徘徊,一会休闲,一会商务,一会少女,还有复古,我乐此不彼地换着风格,别人看得目瞪口呆,我玩得不亦乐乎,同样的衣服,不同的搭配,一个月不重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也想要固定风格,来减少麻烦,但想到每天千篇一律的自己,就不免觉得毫无趣味,不寒而栗,久而久之,衣柜爆满,不堪忍受其乱!
于是,狠心扔扔扔,看到三大包衣服,再看看少了一大半衣服的衣柜,一边是割舍,一边是清爽,难以言喻的开心涌上心头!把三大包衣服放在空房间,一个夏天过去了,再次看看,那些以为自己会穿的衣服安静地躺在包里,经常穿的这几件,也不显得无趣,搭配一些有趣的饰品,丝巾,穿得恰好,出入的地方也合适,买了衣服,不多,不到十件,风格也趋向简单和优雅。我初次觉得,只穿简单优雅的风格也非常好,心里也觉得简单很多。
也保留了几件复古的衣服,其余风格简单留了两件,以备不时之需,大部分时候在工作,所以又可以工作又可以休闲的衣服,占据大部分,在购买的时候,也做到了:因为少买了几件,所以可以买贵一点的,质感剪裁也更好。搭配饰品和有意思的单品,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格,可以这样玩。
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对化妆的接受,学习和逐渐得心应手,虽然是简单的淡妆,但看到镜子里神采奕奕的自己,就觉得衣服可以是次要的,它衬托我,而不是需要很多的衣服去让自己自信,这种对自己的肯定,很大程度坚定了:哪怕素面朝天我都可以容光焕发这种自信,进而,对外在的衣服也随之得心应手起来了。
第一次做到和衣服的和谐对话。这种感觉蔓延到现在,因为对自己的风格有更好的把握了,所以冬天的衣服也觉得得心应手,添了几件,这几年的风格基本没太多变化,也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穿着去年高价买来的大衣。
每当到换季的时候,女人都有一种:我的衣服呢?难道去年是裸奔过来的吗?这种迷思!对流行的元素,如果没有把握住,哪怕颜色错过了,都好像会看起来陈旧的错觉。以及,衣服这么贵,到底是买好的,多穿几年,还是买一般性的,年年穿新的这些想法。不知道别的女人有没有,我是经常有的,不过今年好像觉得轻松了很多。这也应该归功于对衣物,自我风格的认真思考。
先生的衣服风格,是休闲就好,孩子们的衣服,也是很需要克制的,每次看我给她搭配的,和奶奶给她搭配的,都不敢相信这都是我买的衣服,哈哈!这是很好玩的事情!
二,与书籍的对话
我们家最多的,是书,客厅整面墙的书柜,走廊的书柜,书房三个小书柜,餐厅本来置物的台面,玄关的柜子台面,床头柜,女儿房间的书柜,到处都是书。
大部分是我的书,说起书,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书有一种痴迷,记忆里,四五岁对有绘图的书充满好奇,经常偷偷拿五叔的绘画书临摹,翻看,大约是七八岁时开始看武侠书,随后,言情小说,三国演义,读者,青年文摘,等等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我的零花钱,基本上都是买了书和文具,村子没有太多好书,当时对我来说,读者和青年文摘是最新最好的杂志,里面出现对哲学和心理的引导,渐渐引发我对人生的深思,后来有刘墉先生和李敖先生的书,也成了我的挚爱,由于资金有限,能租到的书,我是不会买的,买的书,要有它值得我珍爱的价值,也因此,对于书,一直是一种虔诚的热爱。
在初中时发生一件事,一起的玩伴,看到我在看刚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我借书,一面是看到一半意犹未尽被打断的折磨感,一面是新交好友的请求,咬咬牙,我千交代万交代,你要爱惜我的书,不要折角,不要随处乱放,看完了记得快点还给我!心急如焚焦虑不安的等了一个月以后,我问她,你书看完了吗?结果她居然回答我说:书不见了!气得我当即跟她绝交了,真真是一直到毕业都不说话不理会!而那本书也再也买不到,后来看别的版本也不再喜欢,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把这本书看完。
对西方的文学,一直不太喜欢,我可以拿着鬼谷子《合纵连横》看的津津有味,西方文学有名的名著,看得寥寥无几,也觉得看不下去,内心更偏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书柜里就收藏着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文学,也是我与先生的共同爱好,只是,我学得不深,也就装装样子,不像先生,对这些典籍了如指掌,信口就能给我讲一段历史,兴致起来,神采飞扬,让人着迷,他是真真读得深,所以,书柜里绝大部分都是我的书,我却是深深追他不及的,他多年来,买的书不多,大部分是历史和经济学的,现在钻研心理学,也是往深处走去。
我则初初学习如何阅读和运用知识,几年前他常对我说要读史,从最根本的地方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我一直不听话,性格跳脱,一会看建筑类的,又爱上美学,读着读着对珠宝有兴趣,又看上了木头,待开公司又买管理学,人脉等等,一直买书,只是都静不下心来,痴迷了几年游戏,游戏玩腻了看小说,小说看得腻了,才真正回到想着看些提高自己的书来,才到今天,深深开始渴望如何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树。
先生看书,博古通今,虽然能得他欢心的新书不多,却对世事清明,是我良师益友。
我看书,初初蹒跚学步,一直在看方法论,前段时间得某天被先生点醒,你可以读得深一点了,把方法运用上去。
书暂时还是很多,多到没有地方放,慢慢再学着放下它们。所以就允许它多吧。
断舍离,引发的是对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思考,不可能马上脱离对物品的欢喜去舍,去断,想想买下这些物品的心情,应该总是美好的,舍去的时候也反省自己是进步了,还是变了审美,是好,还是不好,又因为什么影响到自己。
所以一点点地理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