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维陷阱变成你的利器!
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亚里士多德
书名:明智行动的艺术:成功决策必须避免的52个思维陷阱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
我们并不是很明确什么能够让我们变得更为明智,但我们清楚能够破坏成功和幸福。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不应该做什么比应该做什么的影响更大。作者在书中分享的52个思维陷阱,帮你做出成功的决策(制订商业策略,规避决策分享)
本文分享书中的10个思维陷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用理由辩护。
人们对“因为”上瘾,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去用它;(给别人一个帮助你的理由)
2.选择疲劳症。
做决定容易令人感到疲惫,选着越少,效果越好!
3.关联谬误。
eg:我们不会穿希特勒曾经穿过而且已经重新洗好的羊毛衫(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希特勒的羊毛衫与希特勒完全没有关系,但你还是会厌恶它。)
4.平均数的问题。
当提到“平均”这个词时,你最好还是对它敏感一些,试着探究一下其背后的整体分布情况。在复杂的世界里,分布情况是机器不规律的。
如果有极为特殊的个体控制分布情况,那么平均数是没有多大意义的.eg:首富与自身的年均收入,不具有参考性。
5.激励排挤效应。
当人们不是为了挣钱去做一件事时,付钱给他们会破坏其做事的意愿。
eg:早些年参加写作训练营,觉得非常不错,非常愿意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但在了解有推荐激励金的机制后,反而不愿意推荐。好产品足以打动人,但掺杂了金钱因素后,总有变味之感。
6.废话倾向。
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清晰的表达会带来清晰的表达,混乱的思绪只会是废话连篇。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7.威尔·罗杰斯效应。
罗杰斯是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一名喜剧演员的名字,他曾开玩笑地说那些从俄克拉何马州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人,提高了美国联邦各州的平均智商。
8.信息偏倚。
请你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思考,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与模型剪枝相似)
9.对新事物的狂热。
《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中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他说:“你要这样想,大多数已经存在了至少50年的技术,还会再存在50年,而那些刚刚出现几年的技术,也许会在几年之后落伍。”为什么呢?其实看待技术可以像看待物种那样:谁能够在几个世纪的革新洪流中屹立不倒,谁就可以在未来坚守阵地。(eg:apple的以旧换新,就是利用用户对新事物狂热的心态;关于学习:不要关注当下热门的,要关注的不变的
10.想得太多。
如果人们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了大脑中感性的智慧。这听上去很奇怪,但实际却是如此,因为感性和清晰的理性思维一样也是由大脑产生的。感性对于理性来说,只是信息加工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方式,但却不一定比理性思维差,反而经常会比理性思维更好。
什么时候人要理性思考?什么时候要“跟着感觉走”?我们有个简单的法则:如果是很熟练,尤其是已自动掌握的能力(例如蜈蚣、范德维德),或者是我们已经回答了上千次的问题(沃伦·巴菲特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能力圈”),那最好不要去思考,思考会将直觉可以找到的解决方案不必要地破坏掉。(以前考试的时候,常常出现直觉选A,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最终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