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集·思维&学习nice如何高效阅读

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

2015-04-11  本文已影响353人  Mr航

很多人教育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要努力去整理書裡面作者背後的知識結構和組織脈絡。這樣的閱讀方法相當於我們要吞下整一個大塊的知識。科技在不斷地發展,相應的承載知識的書籍也在不斷迭代,但腦的容量和胃的大小卻鮮有變化。我們對吸收知識的思維方式是否也要跟著發展?

個人認為,吸收知識的最有效方法應該是這樣:

『打碎別人的知識體系,用別人的碎片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問題。

第一,他們的世界你永遠不懂。弄清楚一本書的組織脈絡絕非易事,這好比看其他程序員的源代碼,要在字裡行間看出一個人背後的邏輯是個很大的考驗。況且,書與知識跟程序還不一樣。程序是對是錯,跑出來就知道。但眼前的這個作者的一字一句是否正確卻為未可知。因此努力去弄清楚一個邏輯完全超越你理解範圍,甚至邏輯可能完全錯亂的人的脈絡體系可能收穫甚少。

第二,知識體系是量體裁身的,因人而異。一個科學家需要有嚴密完整的關於物理學的知識體系,還要有關於科學研究方法的知識體系。但作為非科學領域的普通讀者,在閱讀一本科普書籍的時候,如果費勁地追根溯源關於作者背後的體系的話,未免也太累、太得不償失。雖然這本書看起來深入淺出,但這背後沉澱的是數十年的功力。一個年紀輕輕的門外漢要去追根盜墓,是螳臂當車。即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得知了全貌,能真正用到你生活中的也只是小小的一部份,殺雞何必用牛刀。

更實際的做法是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用拿來主義到處去狩獵。在構建自己的體系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去平衡需要各種領域知識的『度』。這個領域可能要掌握的東西少點,那個領域的知識需要多點。重點不是完整和嚴密,而是恰到好處。

在看一個領域知識的時候,基本閱覽一下維基百科和少數基本相關領域的著作基本就可以判定你自身知識結構的大致輪廓了。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去閱讀的時候就可不必完整本讀完,而是打碎書籍看目錄,挑你需要的碎片拿走,讓你自己的結構更加鞏固。這樣的閱讀方法從大塊吞嚥轉化為輕咬淺酌,看多一點便多學了一點。心中不讀完便不舒服、不總結便悵然若失的強迫症也得到緩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