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刘老师有话说随笔陕西省

【秦人说戏】冷眼看秦腔

2019-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走在乾县

冷眼看秦腔

乾州蕞娃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受了两篇文章的影响,一是《当代陕西》(2019年第4期,总第255期)特稿《“挣扎”的秦腔》(作者秦凯风);一是《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例》(作者张健,卫倩茹,芮旸,李同昇),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也是一篇读后感。

秦腔作为陕西文化符号之一,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目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步伐,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现有的秦腔演艺从业者不能严于律己,不能精心研究戏剧表演中服饰、道具,以至于服饰道具不伦不类,当然这不仅仅是秦腔表演,在整个影视及演艺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能认真编剧,编剧中硬伤不少。以4月25日晚千阳县人民剧团在易俗社上演的《望鲁台》为例,其中“骚情”误做“骚轻”;春秋晚期的人物唱词中却出现了《华严经》中“不忘初心”的说法;演员关于“乐山乐水”的唱词出现了错误;出现了“臊子面、肉夹馍”等戏词,据《孟子》中相关文章分析,在当时平民老百姓中,只有年逾古稀的人才有资格吃肉;还有,当时小麦还未在齐鲁大地和秦地种植,有黍稷倒是真的……

不能潜心研究剧中人物形象。小友张佳辉对此研究颇深,曾和屈军生兄看戏时聊天,不足两个小时的演出,他愣是说了两个多小时,指出了某秦腔名家表演的《辕门斩子》中所存在的多处瑕疵,所谈论到的表演细节无不让人心服口服。尤其是其中杨六郎的三次发笑,佳辉认为其中两次发笑是不符合情理的,只有佘老太君向杨六郎替杨宗保求情时,杨六郎向母亲谢罪时那种尴尬的笑才是情理之中,但表演者对其心理揣摩分析不够,表演分寸有待进一步提高。杨六郎另外两次发笑均有待商榷,因为在封建社会公公和儿媳之间的礼仪要求很是严格,这场会面是杨六郎正式场合第一次见儿媳妇,却连连发笑,这是极不合乎礼仪规范的。还有,杨六郎当着八贤王和老母亲不断地捋一捋自己的胡须这是几个意思,你想到过八贤王和老母亲的感受吗?还有其中演员的服饰也有一些小问题。名家的表演尚且如此,其他人的表演可想而知。让人不由得怀疑秦腔表演者的敬业精神,到底有没有研习人物,体味艺术形象的心理特征?这应该是表演家的基本功,失去了基本功的底子,就很难谈得上让人们喜爱和尊敬了。

另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刚才上网搜了一下易俗社官网,出现的竟然都是票务销售,且更新不及时。这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与现代社会节奏完全脱节。在卖红薯的都可能会申请一个二维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今天,易俗社如此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开通官网,为什么不能实行网上售票,为什么不能通过直播等多种方式扩大秦腔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秦腔艺术团体和部门的管理者必须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反的,我们在《“挣扎”的秦腔》一文中看到了民营剧团——西安市春蕾秦剧团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中所做出的尝试。春蕾秦剧团团长范晓荣2018年在快手平台开通直播,拥有上万人的粉丝。虽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对手机直播秦腔的做法有所质疑,认为后台直播会影响上场演出的质量。对于开通秦腔演出直播是否值得推广,我们还可以继续商讨。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直播的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秦腔艺术从业者在近年来为秦腔艺术演艺所做出的努力。比如说他们更新灯光、电子屏,更新了舞台布景等。以前我极不喜欢看秦腔,因为我基本上听不清秦腔演员的唱词。这让我无法进入秦腔故事氛围,更谈不上身临其境,体味揣摩其表演艺术。

同时,关于秦腔艺术传播过程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视而不见,这才是当局者最大的失误。在《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例》中对秦腔文化的消费者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定位,把他们分为专业戏迷、业余爱好者和游客三种情况。对他们关注的重点也做了分析,分别为:剧院的实体空间、文化空间和空间主体。其中,剧院的实体空间包括剧院装饰、视听效果和硬件设备,文化空间包括展演内容、剧情空间和现场氛围,空间主体有包括剧院经营者、戏曲演艺者和文化消费者。这些内容我不知道除了专业研究人员以外,还有哪些人在关注,我们的秦腔艺术从业者包括编剧、演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是否关注过这些信息。

当然,除此之外,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下基层,而这除了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之外,政府必须加大文化采购的力度。因为并不是所有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有时间、有实力可以坐在装修豪华、票价不菲的专业剧院去看戏的,他们还需要以谋生为主要生活目标,毕竟物质才是第一位的。以上内容为个人拙见,如有纰漏,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范紫东研究:宣传推广范紫东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范紫东研究纵深化,专业化,规范化,不断提升范紫东先生的文化影响力。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行走在乾县”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作者简介: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