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和它的表兄弟们
说起中正式,有些网友从当年抗战老兵口中听来许多完全不靠谱的褒贬,比如有的说中正式步枪比什么枪都好,比三八大盖好、比水连珠好;也有的说中正式很差劲,打不了多少发子弹就打掉了牙等等。最近这些年,太多的媒体和自媒体对国军抗战老兵特别的感兴趣,出于眼球经济的考虑,或出于某种政治企图,借老兵之口胡说八道,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一些无良老兵受采访者鼓惑,吹牛吹到无边的情况也时而有之,然而对于步枪这个与自己的功名基本无关的东西,说假话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还是认为,受文化程度和当年角色地位的限制,这些老兵对某些事物未必搞的清楚,极有可能导致认知错误,还有就是我们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言语习惯不甚了解,因而造成误读。
老兵口中的中正式,未必真的就是中正式
八十年代初,笔者曾和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军92军当过兵的老人交谈,我问:您当时用的什么枪?他答:老美的中正式。我大惊,反问:美国造的中正式吗?他肯定。我愕然。继续追问,可老人不识字,在军队就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更多的信息也问不出来了。我大惑,难不成美国也曾仿制过中正式吗?或者说中正式还曾在美国生产过吗?
直到后来,看到一篇文字,才终于解开这困扰了我二十年的谜团。该文讲到,当年许多国军士兵,将美援的M1903步枪称作“花旗中正式”,原因是该枪从远处看,其长短和外部轮廓都与中正式相似,而中正式的名字在当时叫的很响,几乎成为步枪的代名词,因而有此一称。“花旗中正式”,“老美的中正式”,这二者不是正好可以互相印证的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4385922cac0e3358.jpg)
M1903步枪是春田兵工厂在毛瑟兵工厂的特许下研制的,枪的核心部位——旋转后拉式枪机完全仿自德国毛瑟98式,可以算是以毛瑟步枪为基础的变型枪。但该枪的外型改变很大,与完全仿自毛瑟的中正式差别十分的明显,比如它的枪托,就是典型的美国早期步枪的特色,与德国血统的中正式很是不同,上下护木、头箍、二箍等也与中正式有明显的区别。倒是曾经进口到中国的德国毛瑟98K、捷克VZ24、比利时FN24/30等,因为有着嫡亲的血缘关系,从里到外都更象中正式,远看近看都象,于是我就想,既然老兵们把不怎么象的M1903都可以称作中正式,他们会不会也将比M1903更象中正式的K98K、VZ24、FN24/30以及中国的仿制品也统统称作中正式呢?
这又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们明知道这不是中正式,但因为当年这么称习惯了,几十年后也仍然这么称;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中正式在整个的抗战时期是炒的火却装备少,很多老兵根本就没亲手用过,对于中正式的区分识别他们也不甚清楚,只是中正式的名气大,别人说是他们也就跟着说是了。考虑到当时多数老兵的文化程度和在部队中所处的地位,这后一种可能更大。
在百年以来的兵器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当某型枪的名声足够响时,当它的名字已经是老弱妇儒尽人皆知时,在民间,甚至在行伍间,就往往会成为与它同类但不同品牌的所有的枪的泛称。比如毛瑟枪、三八枪等就曾经是所有非自动步枪的泛称,盒子枪也曾是所有手枪的泛称(到了今天有些人还将背挎式的五四式手枪称作盒子枪)。打个比方,重庆最早的出租车是奥拓,当时重庆的人们将乘坐出租车称作“打拓儿车”或“打奥拓”。这一称法被沿袭下来,以至于到了奥拓车早已停产绝迹许多年后的今天,重庆的人们仍然较普遍地将乘坐出租车称作“打奥拓”或“打拓儿车”。当年的中正式大概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即在老兵们的口中,中正式已经不仅仅是中正式,而有了更宽泛的定义,即成为所有与其相仿的步骑枪的泛称了。
将所有差不多的步骑枪泛称作中正式,当年的老兵口中这么说,可能心中并不糊涂,然而今天的许多人,却真的糊涂了,不仅网上贴图错讹百出,就是有些专业书籍和兵器刊物,也张冠李戴,错把长的像中正式而非中正式的步骑枪也当作中正式,从而以讹传讹,造成误读。
如何分辨中正式和它的表兄弟们
自从德国毛瑟98步枪横空出世,除去英日俄美等军事大国各有自己的一套,并不完全照搬以外,许多中小弱国纷纷效仿,或者直接购买生产许可,或者将原枪分解后测绘图纸公然抄袭,数十年间,大量克隆产品遍及欧亚大陆,形成毛瑟步枪德国以外的众多表兄表弟,中正式就是这众多表兄弟当中的一员。
中国的历史自从进入民国时期,就差不多进入了新一轮的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军阀割据称雄,形同独立王国,军械购买与生产也是各搞一套,并无制式,于是就出现了只要世界上有过的枪在中国都能看到的万国武器陈列馆现象。这其中,毛瑟步枪的亲兄弟和表兄弟们便也大量进入到中国,参与到中国的内乱当中。由于有着近亲的血缘关系,这些兄弟们都长着差不多的模样,从外观到口径到结构都十分的相似,如果不是枪械发烧友,则很难分辨清楚,这就有必要将几支大量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中正式的表兄弟们从相貌上给予区分,以资鉴别。
毛瑟步枪系列进入到中国的,早期主要有德毛瑟98、毛瑟1907、捷克VZ98/22、意大利M1891等等,中国仿制的则有元年式、辽13年式、巩98式等等。这些早期引进和仿制的步枪,都是长步枪,枪身长度都在1250毫米以上,将它们与中正式区分开来比较容易,只要看枪身的长短就行了。
不太容易与中正式区分的,是稍后引进的短步枪,即步骑枪。进入到中国的主要有捷克VZ24、比利时FN24/30和德K98K,这三支枪加上中正式,四个表兄弟长短不差分毫,都是1110毫米,枪托、枪机、保险等同出一辙,从外观看去十分的相像,请看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6c690b3f53c1a809.jpg)
是不是不好分清楚?是容易混淆。不过只要找准关键,也好辩别。先看枪的上护木,中正式和毛瑟98K的上护木,都是起于表尺座前端,也就是说,这两支步枪的表尺座处是没有上护木的,而比利时FN24/30与捷克VZ24步枪的上护木则起于表尺座后端,两枪的表尺座是安装于上护木之上的。
这样一看,是不是就将这四支枪分出了两组?
还看上护木,这次看前端。同样起于表尺座后端的上护木,在比利时FN24/30步枪上,是止于第二道箍,而在捷克VZ24步枪上,则止于第一道箍。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7825d1a0959013b3.png)
这样一看,比利时步枪与捷克步枪也就区分的一清二楚了。
捷克VZ24步枪还有更明显的特征。一般的步枪,枪背带要么在枪身的左侧,要么在枪身的下方,一前一后两个背带环,而VZ24步枪则有四个背带环,左侧一前一后两个,下方一前一后也是两个。这样的设置是可以根据兵种的不同或习惯的不同自由选择置枪背带于左侧或下方。在中国,习惯将短枪管的步枪称作马枪或马步枪,VZ24步枪属于国人认定的马步枪,因为该枪与众不同的四个背带环,便有了“捷克马四环”或“马四环”的别称。如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7404bb0050be673e.jpg)
那么,上护木同样长短的毛瑟98K与中正式如何分辨呢?
这二者的区别也很多。比如枪背带,中正式的背带在枪身的下侧,通过一前一后两个背带环系住,而毛瑟98K的背带在枪身的左侧,前端系于枪身左侧的一个套环中,后端则是通过贯穿枪托中间的一个扁状孔洞固定。请看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d11c77fcce74f22e.jpg)
比如枪机拉柄,中正式的拉柄是向着右侧平直的,而毛瑟98K的拉柄是向右下方弯曲的。请看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a2441e64a05d7392.png)
比如枪托,中正式的枪托十分简洁,就是木头一块,仅在枪托的尾部贴有一块金属托底板,而毛瑟98K的枪托,不仅有用于拴系枪背带的扁状孔洞,还有用于枪机分解的圆形卡盘横贯枪托,枪托尾部的底板还包裹了枪托很大的部分,几个特征十分醒目。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ac5562965cdca8d8.jpg)
毛瑟98K与中正式的外部特征还有很多,但只要抓住这几点,就足以将二者区分开来了。
毛瑟98的外亲很多,进入中国的也远远不只这几个,但主要的也就是这几个了。
中正式中国的堂兄弟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即中正式抗战开始后的产品不如早期产品,原因是战时生产比不上平时生产。这个原因,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在中国,却未必如此,至少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呢?
中正式的生产,在战前,只由巩县兵工厂一家生产,质量算不上十分的优秀,但也算不差了。战时,在1944年以前,除了由巩县兵工厂制枪厂改称的第一兵工厂制枪厂继续生产外,又有由广东第一兵工厂改称的第四十一兵工厂生产。总的来说,两厂的生产都差不多,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到了1943年10月以后,步枪生产第一大厂二十一厂改良中正式完成,加入生产,这以后的中正式是只有比战前更好了,而不是更差了。
抗战全面暴发后,从1937年9月开始,全国的兵工厂全部内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开始进行彻底地归并、合组。经过了三年的艰辛努力,到1940年,原先军阀割据时期那些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又小而全的兵工厂,已经成为一个经过了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后统一计划的、高度集中的、分工明确的、互相补充又互相协作的有机整体。虽然和西方列强相比,我国此时的兵工生产依然落后,包括枪械的生产也可能仍不如人,但从纵向比,不论人才、设备、原料等的组织,还是科研、生产技术,都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抗战开始后出品枪械(主要是枪械,火炮则仅限于迫击炮和战防炮,其它还不行)的质量和战前相比,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不是越来越差。单就中正式来说,1944年以前,第一厂和第四十一厂的零部件还是不通用的,但到了第二十一厂改良后,三厂的零部件完全通用,从图纸到模具、到原材料、到技术力量等都是统一调配,都是按一个标准实施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抗战前那种质量参差的情况。那种抗战开始后出品的中正式质量不如战前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有人听当年抗战的老兵说中正式由于生产的质量和使用过度等问题而出现威力下降,甚至磨没了膛线的现象,我同样不敢苟同。中正式大规模生产是从1944年开始的,考虑到生产与装备的时间差,其大批量装备部队时,已然接近抗战的尾声。也就是说,到抗战结束时,绝大多数中正式应该还是新枪,如果使用与保养得法,应该不会象有些老兵说的磨损的那么严重。而战前生产的中正式不多,打几年后可能会损耗,但不至于把名声弄的那么臭。
那这些老兵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仍然如前所述,他们可能把别的什么枪说成中正式了。
就像前边说的,当年的老兵们极有可能会将毛瑟98K、VZ24、FN24/30等认作中正式。可如果那样的话,这些枪的质量应该不会比真正的中正式差,可为什么却得出了中正式很差的结论呢?问题出就出在同样产自中国的中正式的堂兄弟身上。
抗战前的中国,除了象东北军、晋绥军、桂军、粤军、川军等较大较知名的兵工厂,还有数不清的象河南别廷芳、山东秦启荣、四川罗泽洲、湘西陈渠珍、闽南高为国、西康邓秀廷、义勇军冯占海、匪军孙殿英那样的袖珍级别的兵工厂,也都自己仿制步枪。而且除山西外,全国大小军阀的兵工厂所生产的步枪,几乎全都是以毛瑟98为基型的各种型号的仿制品或仿制品的仿制品。VZ24、FN24/30等本来就有着同一个外公,而它们与他们姥姥家的表兄弟毛瑟98K都来到了中国,又都被大量山寨,有些地方军阀的兵工厂和修械所在仿制时,连枪的商标和枪号都一同造假。当年国人的高技术落后,枪管钢的质量也差,但木工、铁匠的手艺并不差,这就使得许多仿98K、仿VZ24、仿FN24/30等等步枪虽然质量不行,但外观与原枪却维妙维肖,几乎没法分辨。抗战时期由国府统一组织下的步枪生产,仅仅汉阳造和中正式两种,但这两支正规生产的步枪,并不能满足全国所有的军队和地方武装,许多杂牌军和保安部队的战士,还不得不扛着这些在内战中打的老掉了牙的土造洋枪走上杀敌的战场。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当年战场上,便同时出现了许许多多外形与中正式几乎一模一样的家伙,老兵们将其统统归入中正式甚至错误地认为它们就是中正式的可能性就十分的大了。这就象今天的士兵极有可能会将朝鲜的58式、埃及的MISR、南斯拉夫的M70等AK的仿制品误认作56式一样。这些地方军阀山寨的毛瑟枪,除了外形与原枪酷似以外,其质量多数低劣不堪,如果真的将它们认作中正式的话,那中正式的名声不臭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