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忍规则乱大“谋”
“小”忍则乱大“谋” ——浅议音乐课堂教学细节
(原创)“小”忍规则乱大“谋”【摘要】:教学细节指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细小环节或情节。细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我们关注细节,但也要反思“细节”,如果把拖累课堂的“繁枝茂叶”带到课堂,将成为课堂的累赘。音乐是一种文化,教学细节的安排应该具有文化性及人文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师生之间心灵互动、行为组合;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瞬时反应…… 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小忍则乱大谋。
【关键词】音乐教学;课堂细节;方法及策略;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动态式”的课堂教学受到了诸多音乐教师的青睐,这些活动被笼统的冠以“课堂互动”来落实和开展,课堂上学生一边动手,老师一边滔滔不绝地教授知识;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加入各种表演;盲目开展各种游戏及乐器伴奏……褪尽浮华,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这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对音乐了解有多少呢?我们首先分析和关注一下教学中的失败细节和错误观点。 一、大礼不辞小让。
(一)学科偏差“无病呻吟”。 新课堂提倡音乐教学追求和体现创新,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音乐教学发现美、创造美。音乐创新实践的意义不在于盲目追求课堂的“欢歌狂舞”,让学生动起来的主因不是为了追赶“创新潮流”,肤浅地理解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容易“人浮于事”,还会把课堂引入到“无病呻吟”的盲目与虚伪中。从音乐教学的本质来说,能解决问题才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如果仅仅热衷于表演式的内容,学生在音乐课堂真正的能力训练和发展被抛在一边,这不是与音乐教学的初衷是违背的吗?音乐教学不是“表演课”,学生的表现因该是教师对教学的把我和用心思考后形成的。 曾经看过一位老师教学的一堂课,这是一堂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音乐欣赏课叫做《在钟表店里》,课堂上看得出教师为了这堂课花了很多心思,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老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闹钟或手表,上课时教师为了表现钟表的热闹,让所有学生把闹钟的闹铃全打开了,整间教室瞬间聒噪不堪,这种“热闹”对学生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把学生带到了无序的状态。这首乐曲是由德国作曲家查理·奥尔特所作的管弦乐曲,这是一首情景性很强的管弦乐曲,活泼欢快的主题旋律描绘了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声中愉快工作的情景。学生已有了关于钟表的生活感知和第一手资料,教学中“多此一举”的设计,这是对学科认识不够的表现。在后面的环节中,教师需要学生展现互动敲钟的动作及实践,老师准备了一口小钟,老师做示范后,小学生轮番上去操作,最后在上上下下、来来往往教室的吵闹声中结束。这节课看似热闹,有动、有静,学生参与其中,但这种参与,是被动的、机械的,特别是将知识点理解得十分具体和固定,音乐创新教育成了“无病呻吟”。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在千篇一律的框架中,扼杀了他们音乐活动所持有的独特的体验及音乐创作的潜能,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落实“无功而返”。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也转向“新”(新意、创新)、“趣”(童趣、趣味);“启”(启发、益智)、“活”(多样的形式)等要点上来,音乐课堂教学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不能回避的是,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担忧的现象。音乐创新教育成为成果展示会,为了开好音乐课,通过精心的搭配拼装,于是音乐课罩上了虚假的外套。老师上课的内容,预先在班级中操练多次,甚至对某些问题采取专人回答的“策略”,表演化的音乐创新课成了“面子工程”,其过于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将会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创新过分强调学生熟练的技巧和完美的表现,撇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体验和探索,忽视了儿童在宽松的环境、自由情境中发挥创造的潜能,音乐课堂即将变为一种学生的“炼狱”。对待公开课、示范课,我们都会在课前搜集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寻求创新的突破口和给学生进行突击性的反复排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体现了创新主题、完成了既定目标的优质课例,但平时的教学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学生们又回到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中:端正坐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步骤,课堂气氛仍然沉闷,学生思维仍然不活,与公开课上的表现相去甚远。音乐创新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必须有长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并且需要在每一节课中进行创新实践,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训练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音乐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创新技能“无的放矢”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日益成为音乐教师上课的首选,它确实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变化,但是否就意味着音乐教育的创新必须以多媒体为先决条件呢?在音乐课堂中,制作了精致的课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多种形式的音乐精品,为课堂增色不少。但盲目夸大多媒体的作用、不从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造成了重形式、轻效果的本末倒置的结果,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这种创新也该值得商榷。无效的教学细节如萋萋荒草充斥课堂:辅助手段喧宾夺主,教学策略费时费劲,课堂指导顾此失彼,教学节奏张驰无度。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音乐的。传统的教学只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结论产生的过程。经过用自己身体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学生经过了自已的体验后产生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给”是给永远死的知识,而只有通过恰倒好处的“导”,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由感而发”,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最牢靠和颇具意义。
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有效的教学源于有效的细节,精彩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综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的大智慧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细节看似“随心所欲”,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却是教师理念引领和灵性处理的综合效果。
(一)斟酌细节,精心准备。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细节,深挖教材,尽量使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适当、有效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音乐课堂,最先要备的是老师,教师对课堂的理解有多深,准备的教材有多充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深究教材,抓住教材的音乐特性,善于寻找不同教料的切合点,把自己的音乐体验积极地融入到教材分析和处理之中。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除了可供学唱外,还可将其作为视唱、乐理、节奏、器乐等学习的教学素材,而且从歌曲本身来说还可从节奏、节奏型、旋律线、词曲结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歌曲本身的背景及意义也要做深入的了解及研究。如在教学《我怎样长大》一课时,如果只凭歌词及课题就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只做粗浅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歌曲是故事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主题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迹。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感的歌曲,风格清新、流畅,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渴望长大的愿望,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 1、引导。 ①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春天来了校园真美,处处花红柳绿、升级盎然,可你们知道一棵树是怎么长大的呢?谁能说一说一棵树从小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②生回答,师引导评价。 2、赏析。 ①师:如果说把每个同学都比喻成一棵小树,那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那些过程?才能长成大树,老师有个奇趣的场景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学们或许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②课件动画展示:小树成长的过程,学生自悟。 3、内涵。 ①师:烛光里的微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描述了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的温馨事情,在同学们的成长路上老师可能批评过你,也畏惧过老师,但是老师和自己的学生的感情永远是最深、最真诚的,你们长大了你、飞的很远,但是老师依然记得你们,记得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你还能记起你和老师的点滴事情吗?谁能说一说在教过您的老师中给你记忆最深的老师是谁?他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说一说。 ③再次配乐欣赏,学生感知自悟。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很大的潜在寓意,小树逐渐长大,成了大树快乐健康的成长,给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和感受,建立了直观的音乐形象,在音乐的载体上启发学生欣赏及思考,教师适当点拨就能取到很好教育意义。这样拉近了学生距离,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性增强,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这些细节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这是教师对教材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精彩设计。
(二)小评价大智慧。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音乐学科的性质呼唤着教师的评价真情投入。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自尊心,因为教师说出的每一句话,甩出的每一个眼神,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是关怀或者是伤害到每一个学生,况且现在的丑小鸭都有可能变成以后的白天鹅,教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件事给我留下极深影响。 一堂音乐课上,师生互相问过好后,孩子们坐了下来。我发现坐在边上的他两眼空洞,看不到一点激动和兴奋。我不由得想,他应该很不快乐吧,我想试一试能不能用音乐让他他回过神来,找到快乐。“老师要表扬你们,进课室的时候特别安静,坐也坐得特别端正,你们看看XXX同学坐得多好呀!”同学们的眼光刷的一下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我对他翘了翘大拇指,他显然被我的“关注”吓到了,腰杆立马变得笔挺,脸上浮起了久违的红云。课堂上放音乐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他,发现他的眼睛扑闪扑闪的,似乎在边听边思考。放完音乐后,他第一个举起了手,老实说我对他的回答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单他却清楚唯美的表达了歌曲意境,我刹那间有点小激动起来,这可是我没想到的,我乘热打铁“你能不能把你想象的画到黑板上?”他点点头,走到黑板前画起来,我带头给他鼓起了掌,他在全班的掌声中满脸欢欣地坐下来。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不同的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蕴含着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点,在我们忽略的角落或许就趴着一只被遗忘的“小猫”。 当学生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明白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如果点名批评容易打破和谐的氛围,不妨走近那名学生,用眼神悄悄制止,鼓励他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映。与学生交流就应倾注感情才能让人依赖,让学生感到你的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不仅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否,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渲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温暖而奋发。 三、教学细节的策略与实施。
(一)“小事”多磨。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细节做大做精,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还记得在教学《外婆的澎湖湾》这一教学内容我曾面对这种尴尬,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首歌曲我早就会了,我能背着唱出来。”我一时语塞了,“你会唱了,很不错,你坐下,我们继续学唱这首歌。”课后我发对这一细节做了深刻反思,学生的“会唱”显然不在我的预设之内,“我都会了,你还教什么呢?”最初静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巧妙的提问,又怎么办呢?对待这种很尖锐的状况我选择了,一带而过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呢?我可以请这位同学甚至全体会唱这首歌的学生来演唱歌曲,再从学生的演唱入手,在学生会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好歌曲,正确表达情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歌曲等。“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师顺学而导,学生在愉悦和自主的体验中,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灵活地开展了教学过程。如果学生质疑归质疑,教师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二)“小乐”大智。 学习习惯是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相对稳固的,不容易改变的,环境的改变,人生阅历的加深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促使自己作出适当的调适。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学生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学中对于习惯的养成往往在细节,小细节给课堂带来乐趣,也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在教学《踏雪寻梅》时的一个环节。 1、初听。 师:你们知道这响叮当是哪里发出来的声音? 生:驴脖子上的铃铛声(播放音效) 师:谁来模仿一下小毛驴走路的声音?(学生嘴巴模仿) 师:我们加上动作来辅助声音,跟老师来学一学,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轻敲凳子,打出节奏) 2.学生先观察,跟着老师一起在凳子上敲击节奏 师:小毛驴走过来,声音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声音是由远及近的……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这叮当声是驴脖子上的铃铛发出的声音?那我们把刚才小驴蹄的节奏加进去,在腿上轻轻地敲,可以和旁边的同学合作完成。 3、师生配合演唱。 师:四个响叮交给你们,其他部分交给张老师演唱,记得轻巧的,有弹性的声音(跟琴) 师:我们试着把歌词带进去,完整跟琴演唱,注意休止处(点出休止符) 师:仔细观察,老师在歌曲的哪个乐句加上了动作,是怎么做的?(放伴奏,教师范唱) 点出力度记号, 生:老师在“骑驴”、“好花”的地方做了动作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吗? 师:同学们,一起跟老师来学一学 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由易到难,紧紧围绕歌曲的节奏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所有的设计以及铺垫为后面的合作表现,奠定了基础,也丰富了歌曲。从敲击凳子模拟——敲击大腿,固定音型伴唱的层层推进,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首比较完整的、和谐均衡的合唱作品。音乐与身体的节奏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微差、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反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的能力,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和本能,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三)“小善”博情。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语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教师善用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关注细节关注个体,富有启迪的语言创设了一种尊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历练,心灵得到了放飞,对音乐的体验更为深刻,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在实际工作中,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他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唱歌的情绪马上让人觉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时不时地赞扬激励他们:“你们真棒,这么难唱的句子都难不住你们,老师真为你们的聪明能干高兴!”“你们的声音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愿意吸收老师加入你们的合唱队吗?”……一节课下来,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会让你身心愉悦兴致更高。学生把音乐老师当成了美的标准,在孩子眼中音乐老师会唱歌、声音美,音乐老师会弹琴、会跳舞,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音乐教学中运用美术、音乐、舞蹈等综合手段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并且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来呼唤学生的情感,我和学生的快乐是相互的,他们快乐高兴时我何尝不是心里乐开了花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根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木桶,最低的地方决定其容量。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到位,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追求教学的高品位。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只有精心去把握,去探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细节优势”,在细节中探索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实现师生间有效合作,体现情感和音乐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