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3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成行宁远

                                   麻白古道上的那些事和景

古道历经百千年沧桑,总有那么些回味悠长的故事发生。麻白古道,作为萍莲古商道重要组成部分,静卧几百年,沉淀的文化自然深厚如醇,积聚的风光自然美丽似画。

神奇里程数。麻白古道是萍莲古道的一部分,北起麻山镇的汶泉村,南至白竺乡的白竺村,全长24km。一天是24小时,一年是24个节气。24,在时空与历法中,就是“轮回”。麻白古道的里程数,是否偶然,还是暗含天机?

永恒先贤魂。上世纪三十年代,白竺乡一个小山村的一名少年学子,从小学开始,就跟随教书的父亲披星戴月翻越50多里的山路去萍乡县城上学。萍乡中学毕业后,他又从家乡出发,越过这条山路,只身来到长沙求学,后来考入浙江大学,最终成为我国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就是陈述彭。这条山路,就是麻白古道。出生在汶泉村的清代武进士童新魁曾往来于这个古道,并出资兴修古道驿站,其进取精神与乐善好施品德受后人敬仰。

蕴含“牛”精神。古道路途艰险,充满挑战性。沿线山势状如牛,途径“牛尾巴”、“牛背上”、“牛脑上”等地,俗称“牛道”。付出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穿越这条古商道。现为这条“牛道”已成为周边很多炒股者向往和必走之路。走“牛道”,体现的是一种不畏险阻、永远向前的精神;走“牛道”,包含着人生目标和伟大理想;走“牛道”,展现的是一种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

传奇抗战史。说到“牛尾巴之战”抗日战场,这又是一段传奇的抗战历史。1944年6月25日,日寇四路进兵由国军26军奉命防守的牛尾巴一线,26军各团不惜代价死守阵地,敌军败走后,守军乘胜增援贾家寨,与日寇展开肉搏……如今,站在海拨350多米的牛尾巴之战遗址,硝烟虽已散去,但那石块砌成的山墙仍然在叙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厚重蔴(棚民)文化。明嘉靖年间,沿海由于实行海禁,当地很多民众被迫移居内地,他们没有固定住地和居所,只能结草为棚,择地而居,所以称为棚民,相当于如今的“棚户”。他们中的一批逆江河而上,来到了麻山地区,在这里开荒造田,繁衍生息,并依靠造纸植蔴种茶等副业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当时此地广泛种蔴,故而得名蔴山(后蔴改为麻)。麻山先祖棚民用蔴创造了生活,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厚重的蔴(棚民)文化,耐人寻味。

神秘傩文化。傩文化被誉为“中华一绝”和“民族奇葩”。 湘东傩面具更是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置身于汶泉古傩庙,透过一张张古朴而传神的傩面,一种盎然的古意扑面而来,似乎依稀还能感受到那种游荡于乡野民间的傩队伍,看见他们摆开阵势的场景,我们一定会惊讶于它没有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湮灭,依然保持着它原始的模样,仿佛这就是一种无言的坚守。汶泉村“三傩(傩庙、傩舞、傩面具)”俱全,傩舞队也是远近有名,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曾专门到汶泉村进行专题拍摄。2018年6月,央视《第一时间》以《走进萍乡,探秘古老傩文化》对麻山傩文化进行了深入报道。更为可喜的是傩舞已经开始走进校园,在学生中得以传承。

古迹贾家寨。这座古山寨依山而建,寨墙全部用石块砌成,历经风雨剥蚀,风化严重。古时候,这里是兵家扼守萍莲商道的战略要地。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早在清光绪年间,这座山寨里还盘踞过一伙偷牛贼,他们昼伏夜出,以劫富人家舍,偷抢猪牛和粮食等物谋生,传说是上世纪初被国军剿匪时歼灭。然而,这座古山寨建于哪个年代,至今却没人能说清楚。

“七碗水” 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连续几年干旱,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山里去取水。有一天,铁拐李路过此地,看到这种情形,顿心生怜悯,便用拐杖在地上戳开七个孔。刹时,七孔涌泉,水流如柱,清澈可人。人们闻讯赶来,争相挑水,并挖沟引渠,得以解旱。七孔状如碗般大小,故将其取名为“七碗水”。七,在古代是生的意思,民间有“七生八死之说”。 “七碗水”意为“生命之水”。水本生命之源,理应珍惜,更要节约。

醉美油桐花。每年春末夏初之际,麻白古道四周随处可见白色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尽情地绽放著,恰似冬雪占满山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每当风儿吹过,白色的花瓣便翩翩如花雨般落下,为山林妆扮绮丽的梦幻色彩。此时此刻,身处“五月飞雪”中,惹人诗情画意起。每年一度的“桐花节”,在汶泉和大丰村同时举行,吸引游人纷至踏来。麻白古道上“血色粉面”的“油桐花”曾二接亮相央视《午间新闻》。

万亩翠竹林。沿途的竹海,深邃郁闭,清风徐来,“竹乐声声”,美妙绝伦,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穿越时空,与大家郑板桥先生一起恣情山水、品茶画竹。“起舞竹弄影,何似在人间”。在这里,你可随意靠近竹子,倾听竹音,静看竹舞,笃学竹的精神,领悟竹的品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