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
我一直以为养老院离我很远很远,没想到它就我发生在我的身边。
老家地处川中最边上,是一个偏僻又偏远的乡嘎嘎。
当其他乡镇快发展之时,老家还懒懒地缩在龟壳不出来;当其他乡镇已经发展成规模时,老家还在原地踏步走。
不过……基础建设没落下一点,通水电气,还是挺有新农村面貌的。
老家所在的小队,是整个大队人家户最少,面积也是最狭窄的。其他小队,骑电瓶车两个小时才能逛完。老家所在的小队,走路,两个小时准能逛完。
别看这地方小,但每家人有每家人的生存之道和显著的特点。
都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老家倒好,能一家有一家的音调,一家有一家的习俗。
像我老家这么一个偏僻又偏远的乡嘎嘎,给人最刻板的印象应该是穷、朴实、守旧……和愚昧无知。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老家虽说地处川中最边上,但地势比较平坦属于浅丘陵。再加上各个乡镇之间距离短,乡村公路又发达,人们来往密切,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一点都不固步自封。他们开明,通达,有人情味,摆起龙门阵来满是生活智慧。
因此,外出务工的人,寻着空闲时间,都很乐意回家。尤其是农忙时节,只要家里种地的,都会尽量腾出时间回家帮忙。
当全球进入老年化,老家那个乡嘎嘎又怎么能幸免?
而重男轻女的话题,有意无意会被人们提及。
在老家,女孩是很金贵的,至少在我这一代很少出现重男轻女的情况。而小队所呈现的习俗也是迥然不同。
跟我家关系最好的邻居,家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岁数相差十岁。小妹出生时,家里条件转好,带得宝。邻居叔叔直接放话:儿子可以做上门女婿,也可以娶妻生子,女儿得留在家里招女婿。
老家左后侧的屋主是女儿,不是儿子。女儿是出嫁了的,儿子也没有做上门女婿。
青华姐嫁在了本队,吃住都在娘家。
桥对面的赤脚医生,两儿一女。两儿子都做了上门女婿,女儿没留在家里嫁人了。
老院子一户人家,家里两个儿子,男主人没觉得是天大的喜事。他只要一到他家儿子上学交学费,农忙要买种子、化肥就觉得亚历山大得很,有时会直接导致神经失常。
我奶奶生的儿子,对儿子无感,就喜欢女儿,对孙子更无感。倒是老房子后门的邻居生了两个女儿,我奶奶宝贝得不行。 她有什么好吃,就紧着那两个女孩。家里晒粮食缺晒席,奶奶宁愿借给那家邻居,也不愿意拿给我家用用。有一年家里晒油菜籽,实在腾不出晒席出来,拆了被单来晒油菜籽。
养老,最开始是儿子。后来改成女儿、儿子一起养老。女儿若是出嫁了,养老承担一半。因为不管老家的房子值不值钱,儿子有个退路,女儿没有,比较吃亏。还有,家里有出息的那个,承担得更多一些。若经济上跟不上,那就出力吧。
对面山院子的三姐混得好,有出息,她家父母是由她在养老。家里的大小事,基本上是她在操持。现在,每个月,都抽时间回家一趟看望她的父母。
当然重男轻女也有,且最严重的一家,就是院子里最边上的一家人。还是那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戏剧化家庭。不管是女主人的母亲,还是男主人的母亲都是重男轻女。
男主人母亲生育五个女儿、两个儿子,不待见孙女,极其宝贝孙儿。偏心小儿子。女儿们都认为是出嫁女,母亲养老的事,跟她们没关系。大儿子又觉得觉得母亲一年的粮食是他出的,不愿出养老费。小儿子呢,就逢年过节拿几百块给母亲。母亲平时想吃点儿水果、蔬菜、零嘴啥的没钱买,就喜欢顺手牵羊,整个院子的人都对她有意见。
女主人母亲生育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喜欢从女儿们那里讨要好处给儿子。她的农保和某项医疗补贴都让儿子拿着,却又让子女们轮流养老。一开始是儿子出力,女儿们出钱。可这儿子占独食占久了,出力嫌累不愿出。又嫌三姐、四姐每人给一个月1000块钱少了,弄得几个女儿直接撒手不管了。然后……儿子说下半年送母亲进养老院。
我一直以为能养老院的人,都是城里人和有钱人,怎奈农村也悄然流行起来。只是……不知道这财力能否支撑?